格斗机器的身体 解码
科普论述武学新知
武术家的身体构造与体能装备,暴力美学的背后新知与健身解码,本刊编辑部继《奥运体能通俗解读》后,再次制作科普健身专题,力求让更多的人看懂运动人体科学。
搏击世家格雷西家族的格言是,格斗是为了成就每天的身体极限。
这些打人机器的身体,经过常年累月的训练和赛场的极限冲击,开始慢慢成为升级版的地球人。他们凭借着对身体力学运作的参悟,将自己的四肢躯干变成致命武器,击倒对手,摧毁人体。
在那一秒钟里占得先机,掷出致命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些发出最强技击的人,虽不见得是最强壮的人,但肯定是那些能对目标造成最大冲击的人。本刊通过最近一次无差别自由搏击赛事,搜罗最前沿的武术科学,令人体击打奥秘不再成谜。让我们看看人体这部理所当然的机器,如何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发挥出优越的本领。
武术就是击倒对方?错了,武术的本意就是将人体的体能推向极致。
格斗肌肉
美国综合搏击赛事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和日本Pride格斗联赛,以及中国新近爆梁的英雄榜,都是主打真实比拼的搏击较量,生铁般的拳头一次次地重创对手的肉体、脏器、骨骼。毋庸置疑,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是完成格斗比赛的重要物质基石之一。
欧里·拉尔森
在英雄榜12的第七场比赛,欧里·拉尔森一出场就赢得观众欢呼,并不是因为他在台上的几个泰拳热身动作脆爽到位,而是这个丹麦人的肌肉素质可圈可点。在拳台上方高亮惨白的无影灯效果下,拳手体形细节尽现,拉尔森属典型的泰拳身材,皮脂轻薄,小腿粗壮,两道清晰的腹外斜肌从迷彩短裤中爬出来,紧实地包裹住身体中段的八块腹肌。拉尔森的泰拳跳步震得扁平的胸肌和竖立的斜方肌一道微微颤动,小臂在几次出拳后就已经充血,像是一把人肉短斧挥来挥去。他的对手肖恩·戴维有着20年的摔跤生涯和美国几项二流格斗赛事的冠军称号。虽然他始终都在注意拉尔森的重拳动向。可是,和大家的心理预判一样,戴维还是在第一回合5分钟左右被击倒,连自己擅长的地面攻势都还没有施展。
这记重拳不同于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的武打场面,那些蒙太奇摆出的冒牌架势无法和拉尔森的肌肉力量相提并论。排除戴维的躲闪因素,最终落在他右脸颊的那记摆拳大概有400磅左右。
这一击致命的重拳,拉尔森究竟是怎么打出来的?
BBC的实验
人们通常认为习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突破肉体限制。可是重拳和击倒的背后,一定是肌肉使用准则在攻防上的合理体现。
英国国家电视台BBC曾经动用巨资,把宝马碰撞体系的著名假人搬到了搏击馆内,测量在极限情况下,也就是发力十足的拳头击打得准确无误,力道又百分之百被脸部吸收,人体所受到冲击的精确数值。在使用仿生材料制作的假人头部,信息传导专家设置了18个感应器,测量每一拳的力量和杀伤力。中国功夫大师、拳击手、空手道运动员和跆拳道高手们从来没有机会在实战中使用百分百的必杀,这次终于可以轮流击打价值15万美元的免费陪练。一般来说,每种武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相对的优点,肌肉类型和发力的方法也千差万别。测试结果表明,截拳道或是咏春拳里的寸拳力道最大值在612磅左右,会使对手步履蹒跚。空手道的直拳是816磅,击碎对手的颧骨不成问题,但不还至于让对手失去意识。拳击运动员拳头的极限磅数达到了1000磅,相当于大铁锤猛砸对手的脸部,可令人第一时间倒地不起。跆拳道的后旋踢是最终赢家,超过1500磅的力道足以砍折身体任何一块骨头。
拉尔森不是一名职业拳击运动员,他的重拳却同样符合释放肌肉最大力量的运动理论。
在击出这记摆拳前,拉尔森保持着良好的站姿,双腿屈膝,脚尖缓缓踮起,重心放在中间而不是在其中任何一条腿上,手肘贴紧,双拳分开。他的身体已经做好了成为一套“动力链回路”的准备。力量一开始是来自紧贴地面的脚趾,顺着腿部向上通过扭曲的臀部,进入背肌、胸大肌和肩部三角肌等大肌肉群,这股能量在通过全身的时候被附着在各个关节上的肌肉组织不断放大,就像扔链球或是抽鞭子,最后通过浑圆的手臂和拳头穿透对手的脑部。
拉尔森的肌肉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完美做功,而最初力量的来源就是骨骼肌中的肌纤维。人体肌肉包含了数千条肌束和数千万根肌纤维,它们是驱动人体的微型引擎。肌纤维由筋膜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包裹,当在同一个方向下收缩时,会使人体发挥日常力量的3倍以上。一般来说,普通搏击运动员的红白肌纤维大概维持各50%的比率,支持拳手完成无氧与有氧条件下的各种动作。拉尔森在美国打拼时,曾经参加过医学杂志针对搏击运动员的付费实验,其中一项考察数值就是红白肌纤维的比例。这名老将有着近15年的持续身体训练和50场泰拳比赛经验,身体的白肌纤维已经逐渐占到了七成。这就相当于同样呼吸一次,他的肌肉效率会比对手高50%,或者从动量定理角度解释更加易懂,同等拳速下,他的力量会比对手大一半。
人体的肌细胞数量是万人同一的,可是肌纤维的体积和形状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改变。很多健美运动员都是通过以较慢速率完成中等次数的力量训练来单纯增粗肌肉,肌纤维更多情况下是锤型而不是梭型。假想德克斯塔·杰克逊站在UFC铁笼内,他的肌肉饱满密度高,击出的拳头会由甩鞭效应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可由于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太慢(有研究显示,健美运动员的腿部肌肉收缩比跳高选手慢67%以上),还是会被像拉尔森这样的职业搏击手先一步击碎下巴。
肌纤维
肌细胞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通常称为肌纤维,细胞核位于肌纤维的边缘。肌纤维有红肌纤维与白肌纤维之分,红肌纤维也叫慢缩肌纤维、慢氧化纤维;白肌纤维又称快缩肌纤维或快解糖纤维。两种肌纤维在运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白肌纤维在力量与爆发力方面优于红肌纤维,但却在耐力和持久度方面输给携带更多氧气和血红蛋白的红肌纤维。
泰拳手的肌肉破坏力
泰拳主张将人体肌肉变成一种致命武器,崇尚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在英雄榜12获胜的12名选手中,有5人曾经把泰拳作为接触搏击的首选科目。
有很多人混淆了自由搏击和泰拳的区别,比较显而易见的就是,除了手脚,泰拳还具备肘部和膝部的攻击。一名不算出色的泰拳选手的膝部,如果真真切切地和一名健美运动的厚实胸部亲密接触,毋庸置疑,后者的肋骨一定会裂掉。泰拳选手的击打是将全身肌肉力量集中身体某个部位,造成毁灭性打击。
以冲膝为例。位于胸骨下方的小区域内,是柔软的胸腔横膈膜的所在之处,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之一,重要器官和肋骨之间只隔着几寸厚的组织。泰拳手做出冲膝动作的力量依旧是来源于脚底,通过强而有力的腓肌、股四头肌和屈髋肌,将力量集中在厚达1厘米的髌骨上面。这种冲击可以压迫胸腔达7厘米以上,肋骨被向后推,压力通过传导后直接压迫心脏、肺和神经密布的脊柱,力道相当于一辆时速35公里的悍马正面撞击到人体。这会直接导致对手内脏出血,肺部塌陷,甚至心脏瞬间停跳(也可能永远)。
泰拳的VC可达0.6
VC是评价人体受挤压程度的数据,最初来自汽车碰撞试验,VC为1.0意味着压穿人体。泰拳冲膝的VC值能达到0.6,是通过计算胸腔被压迫,也就是被泰拳的冲膝撞过之后,和心肺等重要器官间缩短的距离来得出的。
除了肌肉的绝对力量和速度,耐力同样是作为搏击手站着或倒着支撑完成比赛的另一必要体能。
ATP:肌肉耐力电池与搏击供能
英雄榜12比赛当天,最“重头戏”的对决就是在金亲幸嗣和美国的凯尔文·费提尔之间展开。双方体重都超过了110公斤,在第二回合的后半段才分出胜负。虽然金亲幸嗣最终优势获胜,但他也没比那个大老黑喘得更轻松。两人被裁判分开时都已经体力不支,倒地不起——长达16分钟的对抗耗尽了他们肌肉的全部耐力。
比赛一开始,金亲幸嗣和凯尔文·费提尔都猜透了对方的战术,由于二人的优势全部在地面技术上,缠抱和压制成了场上的主旋律。与站立搏击的劲道拳法不同,在地面降伏对手,需要肌肉持续发力以保证锁技和固技的成功,而劣势一方还要不断变换身位以觅转机。搏击耗能是长跑的4倍,所以大概在第一回合七八分钟的时候,双方体内的葡萄糖就已经消耗殆尽。此时,平时训练和备战时积攒的肌糖原和肝糖原站了出来,这些储能物质通过一种叫做ATP的大分子做介质,向肌肉输送能量,保持其耐力。然而,这些储备还是没能支撑两个大胖子完成第一回合。在3分钟的休息时间里,体力快要透支的金亲幸嗣没有吃东西,剧烈的呼吸频率只能让他将就喝了点水。“我当时已经觉得自己无法完成这场比赛了。”金亲幸嗣事后告诉记者。
ATP(三磷酸腺苷)是维持人类生命的能量分子,燃烧葡萄糖或脂肪可产生ATP,平时则储藏在肌肉中,一名训练有素的短跑运动员不到10秒就足以利用ATP使能量激增。
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经常会遇到糖与糖原消耗殆尽的情况。一旦血糖浓度过低被大脑检测到,而又无法从食物中立即补充,就启动另一种能量转化形式——消耗脂肪。
第二个回合开始了,此时两人的状态相当于完成了大半程的马拉松,他们身上的脂肪细胞开始慢慢析出脂肪分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和水分子大量结合(这也是他们气喘吁吁和口渴的原因),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被ADP掠走,形成新的ATP带到肌纤维内,支撑他们度过最困难的时刻。
大多数人无法产生或摧毁脂肪细胞,它们会依据人体情况变大或缩小,但脂肪转化成能量的速度比糖慢,所以这段能量供应的空窗期常常让人无以为继,这种适应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来改善。金亲幸嗣每周都会跑四次,这对相扑样体形的人非常不容易。他的教练麻田却从没有过分劝过他的弟子减肥,因为他知道,超重者的体脂可以10倍于体内肌糖原和肝糖原的总和。
呼吸的重要性
将脂肪转化成能量需要更多的氧气,肺部也就备感压力,这也是大多数搏击运动员都气喘吁吁的原因。想象一下,拳台上方一定是空气最稀薄的地域,因为每名选手每分钟会吸入20加仑的空气。这些空气进入比人类毛发还细的管子,筛选出的氧气分子通过微小薄膜(总面积相当于半座网球场),被心脏压进动脉血并运行到剧烈收缩的肌纤维周围,身体也就能产生更多的能量。因此,搏击运动员更应该注重增强心肺功能。据测算,顶尖搏击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普通人的6倍左右。简单总结:呼吸可以让你的肌肉轻松一些。
人类有206块骨骼,在哺乳动物中算是比较少的。搏击高手的体内也和常人一样,并没有配备更多的皮下硬货,只不过在骨骼品质和关节牢固程度上,大大优于普通民众。简单来说,这些由各种碳酸盐钙化后组成的身体支架,负担着保护内脏、支撑体重、完成运动的生理责任,搏击运动员通过格斗训练和场上实战,令这些功能的实际效果成倍增长。
搏击骨骼
骨炼成钢——有事实有根据
骨骼的首要特点就是坚硬无比。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铁砂掌、泰拳等技击套路的基本训练手段中,都要求以插铁砂、击打木桩等硬目标来磨练手脚肘头等部位的骨骼强度。以至于这些高手一出手就能斩钢截铁,易如反掌地击碎对手的面骨和肋条。
保罗·庞福瑞和克雷格·庞福瑞是欧洲知名的破坏技术专家(Breaking Techniques),他们的绝活不是拿着榔头铁铲歇斯底里地见物毁物,而是用身体的坚硬支端当做武器,与混凝土和砖块做较量。虽然这些类似街头卖艺的行为,经常出现在各种电视秀中,但是和那些用障眼法或是各种玄机的江湖行骗不同,庞福瑞兄弟经受住了BBC和剑桥大学人体力学实验室的双重检验。
工程师在保罗的手臂上安装了加速度计,水泥砖块的下方则是撞车测试中的压力考量装置。普通5厘米砖块的强度是人体骨骼的4倍以上,而这次试验用到了13块这样的建筑材料,每块都重达5磅。而对于将要完成实验的保罗来说,他必须一拳就击碎所有目标,否则,那些没有破损的砖块会通过反作用力,回过头来反击,硌断他的骨头。
保罗没有让人失望,只一拳就击碎了所有的砖块。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影片显示,裂开的砖块顺着他的第二根和第三根掌骨垂直的方向倒去,他拳头的速度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衰减。最终的各项测试指标也非常惊人,在保罗与砖块接触点上,承受的瞬间加速度达到1000G,力量超过2000磅,而他的掌骨和指骨构成的拳面所受到的作用力,相当于人以35公里/小时的速度径直戳在电线杆上。这样的一拳,足以打折世界上任何一块人体骨骼。
接下来,庞福瑞兄弟还成功地进行了用额头、肘尖等部位的硬破坏表演。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体骨骼中的长骨构造就像是中空的吸管,伸直时较为强韧,屈曲时就较为脆弱,而保罗和克雷格的骨骼显然是经历了某种改造。兄弟俩从12岁起,就接受类似硬气功的训练,赤手空拳击打木转和薄板。
20年练下来,他们的额骨、指骨和肘关节都相应增厚,而这一效应就被称作“沃夫法则”。
19世纪的外科医师朱利斯·沃夫的毕生成就,就是发现了受损骨质的恢复机制。人类骨骼的基本构造是骨小梁,也是受到冲击时最先损坏的部位单元。健康的人体骨细胞每七年会完全替换一次,骨细胞再生赋予骨头异常强度与适应能力。当骨小梁反复受损,身体会带来更多碳酸盐和血液,增加受损位置周围的钙质沉淀,也就令骨小梁变得更致密,更坚硬,耐受性也提高。古代功夫高手似乎早就破解了沃夫法则的精髓,数百年来,他们以木板、沙子、铁棒或石头做为练功的工具,以求获得铜筋铁骨和一击制胜的身体能力。俗话说得好,百炼必成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格雷西们
英雄榜12的倒数第二场比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压轴好戏,是由俄罗斯的阿卡耶夫对阵巴西柔术高手罗斯·格雷西。后者来自久负盛名的巴西柔术世家格雷西家族,是当今柔术世界第一人罗西·格雷西的侄子。
比赛没有任何悬念,罗斯在第一回合中盘的地面僵持中突然爆发,从上方的优势身位瞬间翻身到阿卡耶夫的身下,逮到他的大臂和大腿,以一个教科书般的背身固技,展腹并反向挤压对手的脊椎,令俄罗斯人迅速击地认输。
格雷西们进行搏击的时候,从没有使用过蛮力,更多的是运用人体骨骼和骨架的力学特点,用杠杆法则赢得比赛。罗斯告诉记者:“柔术对撞击和力道都不感兴趣,而是利用解剖学上的弱点战胜对手,这种力学应用威力惊人。”在搏击比赛中,很多选手出招时习惯和对手保持距离,但是巴西柔术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对手的身体,抱住他们的腿部甚至头部,然后使用直手锁或是其他简单技巧,锁住对手任何一处关节或起支撑作用的骨骼,找出克敌的关键。而恰巧的是,大多数的人体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都是屈关节,只能单向作用。一旦被柔术高手擒住,都很难忍受骨头关节被挤压掰扯的痛苦,两三秒钟就会认输。罗斯就是这样,只对阿卡耶夫的脊椎施加了不到100磅的侧向力,就赢得了比赛。
格雷西们在当今搏击世界的领先地位,实际上就是合理利用了人体骨骼,而究竟是哪些生理学特点让这副人体支架变成了一座困住对手的骨肉牢笼。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搏击实战中非常重要。当你击出重拳命中对方的同时,你释放的力量会沿着接触面相反的方向成倍返回。这种物理作用可以令你的肌肉只通过击打沙袋就能增粗,也能轻易被对手算计,借力打力令你骨折或是关节肿胀。
格斗标准脸
搏击选手都是硬汉?从他们的脸型你就能看出一二。据美国空手道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格斗家的鼻子都是歪的,而且鼻梁有明显突起。眉骨和颧骨增高增厚用以保护眼眶,下巴和牙床也因饱受击打而变得更加紧密。无一例外地,他们的耳部软骨都折断过。
泰森的拳头
泰森有颗大心脏,这并不是说他有为所欲为的本钱,而是他的拳头尺寸确实比常人大了30%。泰森身高1.80米,拳头的体积却达到100立方厘米,腕关节粗大,四根掌骨末端基本持平,与指骨形成完美的击打平面,被记录在案的拳头磅数达到过1000磅以上。
格斗家的骨架
肌肉靠收缩来牵动骨骼,而骨骼的作用就如同承重的杠杆。骨骼系统赋予格斗家们无与伦比的柔韧性,绝佳的协调力,合理利用就能爆发出超凡的力量。
在格斗比赛中,挨重拳、被击倒、互相缠抱着撞向地面,这些动作的速度有时能达到时速30公里,但是我们的骨骼可以保护体内的器官不至于被砸烂。人体是由206块骨头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腿骨和臂骨,指骨和趾骨最小。人体骨架既坚固又有弹性,得以随意做推拉动作。1磅人类骨头比同等重量的混凝土还坚固,而且在地球上的自然物质中,人骨的强度对重量比也领先其他生物。骨头坚固质轻是得益于它的内部构造,一般来说,人骨呈中空柱状,骨壁较薄强韧,其中有一半的骨量偏柔韧,得以使骨头有侧向弯曲的功能。这些几何结构会视特定区域所承受的压力而改变形状,预防骨头因扭转或是压迫而断裂。你的骨骼有着绝佳的适应能力,会依据人体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赛跑选手的骨骼会比游泳选手的更加坚固,网球选手持球拍的手臂骨会较粗。
人体的肋骨支架能向内弯曲达到3厘米,股骨能承受接近1吨的应力,头盖骨的硬度更是和椰子壳一样。当挨到重拳时,整个颅骨会均匀吸收拳头在脸部的撞击力。大多数时候,身体过分僵直不够放松才是受到重创的最大原因。
人类骨骼还具有优异的弹性。人体的双腿像是高性能的避震器,选手在拳台追打时,双腿会承担3倍的体重,而拳击的跳步则会有10倍体重落在脚骨和踝关节上,但是落地时的能量都会被平衡吸收。膝盖对每名格斗高手都至关重要,健康的膝盖令人体少受30%以上的冲击力。膝关节由髌骨、腿骨和韧带组成,韧带则由交错的束状纤维组织构成,关节屈曲时韧带会被动拉长,其坚韧程度可达尼龙绳的两倍,只有大于1吨的应力才能将其扯断。软骨是膝关节的缓冲垫,由胶原纤维构成,其中80%是水。当做鞭腿或冲膝的动作时,这块软骨能承受7吨以内的冲击力而不至于断裂,其特殊排列和关节滑液也同时减少摩擦,将人一生几千万次的膝关节运动的磨损降到最低。
关于骨骼的长度
手臂和腿骨的长度也是影响击打力度的重要因素,像霍利菲尔德长达2米的臂展会延伸拳手的攻击范围,而正常的骨骼长度也是以符合人体生理构造为基础,慢慢进化得来的。
1.适宜传递能量
选手拼命击打摆拳而不至于整根臂骨折掉,这多半是因为手臂中间的肘关节。中国棍术中长达1.5米的木棍击打目标时,因为过大的动量和杠杆效应,它很可能会造成武器中间折断。而配备了肘关节的手臂不会,它像是可以缓释过大能量的双截棍。正是肘关节的存在,令人类臂展很难超越身高。
2. 不至于肌肉过分收缩
肌肉由肌腱为结点附着在骨头的两端,依靠杠杆作用完成生理动作。而骨骼的生长却始终在和以收缩为己任的肌纤维做对抗,看似互相抑制,实际上也在互相帮忙。由于神经对肌肉有过载抑制,我们只能使用30%的肌纤维,可当极限状态到来肌肉加倍收缩,适宜的骨骼长度可以抵消被放大的杠杆效应,保护肌肉以免大批量撕裂。
躯干的平衡性
对于格斗家来说,保持身体平衡也是决胜因素之一。动物由于四肢着地,很容易保持平衡,而只用双脚走路的人类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东倒西歪的生物之一,重心若移到支持基底面外就会失衡摔倒。人类行为学家说行走是“一连串控制中的跌绊”,必须用上所有的骨骼和神经才能保持直立。传统武术训练方式梅花桩,实际上就是通过挪移人体骨架来训练武者平衡能力。双脚尽量分开,并弯曲膝盖,这使得支持基底面增大,重心降低,也越容易掌握平衡。脚骨和脚踝是人体骨骼最复杂的部分,在不到500平方厘米的面积上面就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如此复杂的结构能按照身体重心的偏离程度合理分配体重压力,保持平衡。
大脑是纲
人类可以做出无限种动作,都是由600多条肌肉达成的,而单独一根肌肉没有任何作用,走路就要用到200多条肌肉,拿起咖啡杯牵动70条肌肉。可是这些肌肉都必须听命于大脑和脊椎的管理,比如腿部肌肉的一系列动作需要500条神经控制,而由19块骨头、30条肌肉组成的手,就有超过100多公里长的神经纤维和血管。大脑有一半的耗能是为了协调身体的肌肉,并耗费大量的能量以维系脑力。在武术动作中,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的动作,都是通过学习来掌握的,可并不保证一旦掌握就能终生保有这个能力。QUENT是北京知名的巴西柔术教练,非常反对某些人把运动员评价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的套路中有很多像三角函数公式一样复杂的动作。他告诉学员,当你在场上和对手僵持不下时,你依旧要思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很多人都是突然忘记了动作的要领和连接的顺序,也就是说脑子在严酷的情况下,有点不太好使。”
这并不奇怪,当选手的眼睛得到场上的信息时,通常要参考以前的资料来处理。在训练时,每当击出一拳,大脑就会记录肌肉使出的力气和时间点,下次就能更清晰地击中对手,再过些时间,不用思考就能打出一记令对手招架不住的重拳。离开拳台后,这种技能训练依旧没有停止,它们会在梦中再进行反复。这也是一些教练告诫青年搏击爱好者要尽早睡觉的原因。
肉搏神经
快,并快到什么程度,这是很多搏击高手穷尽一生的体能命题。大多数时候,我们将出拳速度更多地归结为肌肉品质,其实,神经调控才是强大破坏力的幕后推手。
肌肉体积可能随着年龄和训练程度变大变小,但是肌纤维的数量自出生后就不会改变。神经系统释放的化学物质会促使相邻的肌纤维聚拢收缩,发挥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没能牵动的那三成肌纤维的作用。肌肉效率受限于神经传导水平,而这一切,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改变。
从没有过读心术
“敌欲动我先动”,或是“快准狠”,这些古老的搏击信条一直都在催促我们尽快地击拳出腿,只有第一时间击中对手才能确立优势,并继续下面的进攻。李小龙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部纪录片专门讲述他的截拳道功法,其中的一整套击拳影像成为后人琢磨功夫皇帝的珍贵资料。在拍摄《猛龙过江》前,李小龙特意每天抽出4个小时恢复状态,其中练拳占了大部分时间。当时的视频是由高速摄影机拍摄,只能感到李小龙的出拳迅猛无比,很难分清拳的路线。我们把影像放慢至原速的1/25时观察,李小龙在1分钟之内一共击出了170多拳,平均速度相当于在0.8秒内跑穿整座篮球场,是眼镜蛇出击时速度的6倍(这也佐证了传奇中,高手瞬间掐住蛇的事实)。
虽然有传言说李小龙是通过电击来加快肌肉收缩,不管是否属实,他的拳法完美地遵循着加速将把质量转化为力量的科学定理。而跆拳道世界冠军Bren Foster说,击中敌人关键要看你的速度,跆拳道讲究强攻,攻击时会用到拳头、手部、手肘、手肘外侧、膝盖、底脚、脚背、臀部等,速度、力量、平衡和时机的拿捏决定出拳的效率,手脚稍慢,就有可能输掉比赛。
而决定以上这些动作频率的就是人体的反应时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用动作捕捉技术、高速摄影技术,测量思考和行动间的落差。一般来说,普通人的反应时间是0.2秒,之后身体会接到指令做出动作。而当拳台的光线被飞来的对手四肢遮挡住,这个光影变化就会立即刺激运动员视神经,同时启动了大脑中上百万个神经突触。搏击选手做出选择,神经信号以每小时225公里的速度奔向肌肉,选中特定的肌肉后,重拳便被抛了出去。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击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可达0.16秒,是人类眨眼速度的两倍。UFC新贵Rich Franklin赛后采访曾经说过:“对手刚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便开始击中他了。不要以为我会什么读心术,从没有过这种玩意,这些都是因为我太快了,而你太慢了。”
痛并坚持着
来自瑞典的马力克是第一次参加中国的英雄榜比赛,凭借犀利的综合搏击风格,他在哥本哈根和日本横滨都拿到过70公斤级的冠军。他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天生不怕打,也不怕疼,就连英雄榜12的印尼选手提尔塔一拳击开他的眉角时,他都没吭一声继续比赛。可是就是这长约2厘米小口子,三名赛场医生用尽全力都没能止住出血,马力克的中国亮相不得不被裁判终止了。
真的不疼吗?还是这些运动员嘴上也不甘示弱。
头部有着丰富的感觉神经,像是一台灵敏的生理回馈仪,当挨了重拳时,牙齿的珐琅质第一时间粉碎,痛觉感受器透过神经传导信号,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脑,对面的家伙不是个省油的灯,并做出继续硬挺着或是“走为上”的下风选择,后者虽然没什么奖金,但是至少可保住不可再生的牙根。
痛觉通常是我们身体获知受伤的惟一信号和方法,是身体的中央警报系统。只要是皮肤破损,不论是动物咬伤、利器划伤或是一般性的伤口,神经系统都会在第一时间派出大量的白细胞去清理伤口,吞噬污物和细菌,接着周围组织肿胀,涌出的细胞液刺激神经末梢,造成患部发炎疼痛。疼痛是人体保护身体的较为消极的方式,类似于警察在车祸现场拉出的警戒线,提醒驾驶员离开车祸现场,发炎的疼痛提醒我们保护伤口或采取逃避措施。很多拳手在被击中后,向后方的躲闪多半不是自主条件反射,而是神经下意识地令人向安全的地方躲避。
痛觉是人类最原始的经验之一,没有痛觉人体无法生存到现在。无论是骨折的立即疼痛还是发炎的延缓疼痛,痛觉都是出于对人体的保护。它如此恼人是因为它如此重要,疼痛不适让我们久坐时挪动身体,睡眠状态下翻来覆去,行走时本能地变换脚掌接触地面的部位,这些轻微的痛觉信号会随时通知身体调整动作,否则我们会因为过度使用脚骨让皮肤磨起水泡。
可是如果你当街吃了邹市明一记直拳,你的痛感将会超过上面描述的小儿科痛感1000倍以上。
而同样是人类的搏击选手们,经常遭遇这些击打却绝大部分都选择——只要不失去意识,依旧站在场上,难道他们用了神经阻断剂?
很多女性在第二次生产时,都不愿意使用止痛剂来让自己失去对身体的原始感受,这并不是再为人母的喜悦让她变得坚强,而是多半因为她忘记了第一次生产时的痛苦。而文身时的刺痛也没能抵挡潮男潮女再次涌进文身沙龙。原因就是,我们对痛觉的记忆非常不精确,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我们对过去的痛觉记忆,常常与实际痛觉经验不符,事发时本人的说法会和事后的回忆相抵触。人类的心灵会刻意地掩盖痛觉的痛苦回忆,所谓记吃不记打正是如此。
在对抗中遭受的击打也一样,神经意识到自己是以搏击为生的运动员,为了使人有更好的抗击打能力而主动削减痛感,而这种能力也是依托于神经传导。马利克在3年前的一次比赛中,被对手飞脚踹到了自己的右肩,肩部韧带像橡皮筋似的被拉开,导致右肩脱离锁骨。韧带和肌肉内数千个疼痛感受器将受伤的信息传到大脑。虽然感觉像是被卡车刚刚撞过,可是马力克不想放弃。他的数万个神经突触之间迅速分泌递质,封闭了痛感向上的传播路径,让他得以继续完成比赛。
有科学家指出,这是因为马力克的疼痛阈值高于常人,对疼痛的忍受程度较强。情绪因素会影响人对痛觉的承受能力和感知,因此每个人对痛觉的感受都不尽相同。现代的运动精神好像一直在促使运动员变得更坚强,当你每天都被灌输承认痛苦是失败的同义词,你就不会承认自己的痛感,这有可能令脑部重设与身体感觉之间的传导路线,运动员们也仿佛获得了超人的能力。
如果一名拳手不巧身体痛感神经异常发达、痛觉记忆深刻或是没有像马力克的身体忍耐力强,他也不要担心。麻木痛苦的能力可以通过身体长时间的特殊训练来获得。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时承受身体重量,只为了舞姿优美,可是她的趾骨压力却相当于三只摞在一起的印度象。女性虽然会更快感到疼痛,但也更能忍受疼痛,靠的就是不断地训练和表演。男拳手们怎么办?先学挨打,再学打人。
当我们被击倒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来不及想,就已经跌入黄粱了。
第一类击倒:脑震荡
摆拳或是直拳击中头部,拳手会在0.5秒内失去意识,而清醒过来的时间就从30秒到若干天不等了。被击中这件事在刹那间发生,大脑将发生位移,颅骨内先是一阵震荡,然后很快平息。但是漂浮在脑脊髓液中的脑部则持续移动,先是撞上后颅骨壁,而导致后脑受伤,再猛然回弹,撞上前方的额骨导致前脑受伤。此时,神经物质大量释出,导致神经短路,这也就是严重的脑震荡。眼睛猛然模糊,腿部则第一时间瘫软,接着是躯干和颈部失去支撑——有些人形容这就像受到枪伤一样。
第二类击倒:神经昏迷
腋窝等部位的神经突起或是集束,对医生来说是敏感的神经部位,但是在双方进行搏击较量时,却是致命所在,是下手的目标。神经节若是突然收到重击就会产生异位放电,大量涌入的痛苦信号让脑部无法负荷。神经回路过载时,四肢也接受到混乱的神经信息,身体大量分泌钙和钾,随血液涌入心脏就会让人停止运作,表现也就是刺痛。类似有大量神经末梢的地方,人体表面还有很多,大部分是迷走神经,就像是一团团裸露的电线,神经节越大,越容易受伤。迷走神经是主要的攻击目标。
第三类击倒:瞬间窒息
脖子始终是一些KO高手的挚爱之地,都愿意将重炮落点选择在人体这个相对脆弱又功能繁多的部位。颈部内有连接脑部和心脏的颈动脉和颈静脉,负责将血液循环送到大脑,供给氧气并排出废物。在很多场UFC比赛的击倒精选中,一旦被对手击中脖子侧面,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停滞,并引发窒息,大脑在没有氧气输送的情况下只能维持2分钟左右的生命力。如果真挨上这么一拳,虽不致死,但也足够对手昏迷个十几秒的。
可怜的阿里们
其实,搏击对运动员的伤害中,疼痛只是极其初级的,更要命的是退役后的帕金森症高发病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引发的。主要症状为患者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可是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分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
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不过退役的搏击运动员患上该病的概率却比常人高出10倍,拳王阿里就深受其害。有学者认为,过度地击打脑部、劳累以及精神亢奋等因素,是令格斗好手致病的重要原因。
死拳是否真的存在:
由于搏击时的目标不但会移动,而且会反击,很难有机会发动完美的一击。大多数时间,我们打到对手身上的力量只有30%左右。如果真的能兼顾时间、节奏感、速度和欺骗技术,击出完美的一拳,确实能够一击致命。在Discovery委托的研究机构所做的测试结果显示,击打头部和胸部等软组织最容易发生危险,一旦发力得当,普通人的拳头也足以让心脏停止,击中头部的威力也不亚于警察用散弹枪发射的橡皮子弹。所以,珍爱生命,以健身为目的进行搏击,并禁止滥用暴力。
关于肾上腺素
比赛开始前,有的拳手会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脉搏也蹿升到120次/秒钟,就像一个说谎的孩子一样,额头或是嘴唇上方渗出汗水。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承受压力。
为了使这些压力不至于影响比赛,我们的身体便开始准备应变,于是,神经系统启动压力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非常棒的激素,可以增强听觉、嗅觉等所有官能,还能加强思考,使人专注于如何摆脱危险。当肾脏上方的腺体将激素注入血液后,拳手的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蕴含更多氧气的血液迅速涌入肌肉。同时,肾上腺素指示肝脏分泌大量葡萄糖,并开始流汗降低体温,避免身体在采取紧急行动时过热。大脑是分泌肾上腺素的总指挥官,可开关并不受我们控制,这些基础的神经功能是全自动的,没有任何手动模式。
Rich的身体钢化过程
UFC的中量级冠军Rich Franklin的铁血经历告诉你,通过正规训练并累积比赛经验,你的身体可以发生剧烈变化,成就一副铁质打人机器。
在成为美国MMA全能王之前,Rich还只是辛辛那提市橡树山中学的一名普通数学教师。和其他只愿啃书本的同事不同,Rich在哈里森高中读书时,就开始就接触搏击和美式橄榄球,还每年定期参加全美马拉松。最初的训练看似有点儿戏,他和朋友们是通过看UFC的比赛录像来琢磨技巧和制服术,再加上社区健身房的力量训练,Rich的体格在简单的初级对抗中逐渐变得有模有样。
在拿到辛辛那提大学的教育学学士和数学硕士学位后,Rich在工作之余升级了自己的训练水平,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进军UFC。2000年左右的美国综合搏击,正是站立击打和巴西柔术平分天下的时候。而Rich在中量级中显示出来的拳力和移动能力,无人能出其右,他在Extreme Challenge(UFC的热身赛)的处子秀上,就以技术击倒取胜。当他以业余赛全胜的战绩首次参加UFC42(突然袭击)时,Rich的出拳距离感、地面技术和抓住机会的能力都已经达到联盟顶尖水平——大家都认为一颗新星正在升起,即便他长的有点像喜剧明星金·凯瑞。
迄今为止,Rich Franklin的UFC战绩为17胜1负,而这些是通过他从不间歇的训练计划、骨折的鼻子、塌陷的眉骨以及嵌入钢筋的拳头获得的。2005年,Rich和美国UFC总裁Jeff Adler共同创立了Keep It In The Ring(只在拳台里使用武力)基金会,倡导将武术还原成非暴力的运动,努力进入学校的体育课程,试图让年轻人了解格斗真谛,并掌握这门技术。
大家都认为一颗新星正在升起,即便他长的有点像喜剧明星金·凯瑞。
泰拳训练板
每周1次+每次1~1.5小时+25分钟核心训练+25分钟沙袋击打+20分钟泰拳靶击打+20分钟泰拳计时赛
训练重点:快速出拳和磨练真实赛场的抗击打能力。要把注意力的3/4放在速度上,剩下的才是力量。
巴西柔术训练板
每周2次+3~5轮跳绳+3~5轮沙袋翻滚+3~5轮核心技术训练
训练重点:巴西柔术是另外一种考验肌耐力的训练。Rich会在双臂之间绑上阻力绳,进行出拳或是地面移动。
巴西柔术训练板
每周2次+3~5轮跳绳+3~5轮沙袋翻滚+3~5轮核心技术训练
训练重点:巴西柔术是另外一种考验肌耐力的训练。Rich会在双臂之间绑上阻力绳,进行出拳或是地面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