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能
我们对于本能的东西往往带着一种轻蔑和知见,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从不需要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学习和感悟就可以获得。我们对待本能的态度,有时犹如我们对待身边的亲人,我们对朋友总是彬彬有礼,然而对他们有时任性有加。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时空的压缩,使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频繁的、持续的与不同圈子里的人们交流着、共舞着。突然发现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时空都上线了,我们与圈子里的每一个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许除了睡眠,我们无时无刻享受着这样的躁动和快感。这是我们真实的感受吗?这真的拉近了我们心与心的距离了吗?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生命状态?
对自我本能的深刻认识也许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当一个朋友被用如下词汇描述:黄土高原、市级航模亚军、徒步爱好者、市级三好学生、运动医学农民、大中电器推销员、matchbox收藏、ACSM-HFS认证、传媒公司高管、手球一级运动员、咨询公司Consultant、尼康D90粉丝、移动互联网行者……, 你会有怎样的认识?我们生命中会被贴上许多标签和角色,这些标签真的使我们的必需品吗?我们演好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角色了吗?当外在的评价体系赋予的标签疯狂地增长时,让我们安静下来向内审视,审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自我。夜幕降临我们独自面对自我,对本能的观察和体悟,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它会更加贴近来自内心深处的快乐和真实。
行走作为我们的一个本能,好像不再被我们关注和感受。关于行走,我们可能最先联想到的《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的形象,其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执杖奔行于大野的形象,给我们一个上古行者的一个鲜活形象,也给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自官场、民众、文学领域等不同行者的形象开了先锋。
关于境界
生存、生活、生命,是我们人生状态的三个层次,这其实是伪命题,因为层次是要递进的。少部分人也许一生没有体会到生存的境界,大部分没有感受到生命的境界,而生活就成为了消费品,也是我们日常提及最多的词汇。生存告诉我们危机意识,生活告诉我们热爱之心,生命告诉我们体悟之感;危机意识成就我们绵延五千年的文化,热爱之心成就我们感受到的幸福指数,而体悟成就我们探索本源的那颗童心。我们可以为了生活而生存,更要为了体悟生命而让生存做先锋去热爱生活。
作为一个凡人的生活而言,有四大端,曰衣食住行。从时间的维度去观察,人类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的“衣食住行”;空间的维度去体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阶级有各相径庭的“衣食住行”。有一个规律也许是始终不变的——同一区域同种文化,人们所获得的信息架构和模式决定了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也就决定了“衣食住行”的各种表现形式。
“行”的境界有三个,暂且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状态来描绘,三个境界无高下先后之分。徐文兵老师经常批评我们认字但不识字,那到底是什么是”行”字,让我们来看看萧启宏老师的《中国汉字经》中关于“行”这样写到:
十字路口,君向何走。
有道则行,无道难酬。
行音通星,序行成周。
人仿天星,仁义作斗。
“行”代表了我们走到了十字路口,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有道”意味着在思维层面有战略和策略,在实施方面要有方式和手段,知和行的统一最终达到目标,因行是知的功夫,而知是行之始,这是从空间角度认识“行”。从时间角度认识“行”字,《周易·艮》中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告诉我们要变通趋时,准确地掌握时势与时机后再行动;《孟子·公孙丑》载“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小米之父雷大叔的观点“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从时空的维度把”行”进行分析、解构、重组。现代企业家和古代先哲们英雄所见略同啊呵呵,其实猪飞不飞不重要,关键是风来之前你做了哪些准备,是否有飞翔和落地的能力。因为风欲止,猪摔下。
又扯远了,回到甲骨文的“行”字。各版本字典典籍一般引用罗振玉老师的释义,即“行”像四达之衢(音qú,四通八达的道路),人之所行也;《说文解字》中的行即”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释名》关于“行”曰:”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急行曰趋。趋急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