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等跑步运动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2011年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为39场,2014年达到了51场。全年参加比赛的人次超过90万。全国已有84%的省区市拥有1场或多场马拉松及路跑赛事。截至今年5月16日,2015年全国马拉松及路跑赛事通过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在中国田协注册的赛事共计82场。预计2015年注册赛事将超过100场,全年参加比赛的人次有望达到120万。
精心设计丰富赛事产品
针对国内目前跑步环境不同,省市、地区跑步运动发展的差异性及跑步人群的不同需求,协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赛事产品。在竞赛项目上设置了5公里、10公里、半程、全程、超长距离的不同距离跑;在赛事种类上设置单日赛、多日赛、系列赛、接力赛、单性别赛、行业赛,以及城市、山地、越野跑等赛事类型。比赛形式和种类不断丰富,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大众参与度越来越高。
加强赛事管理制度建设
为适应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的需要,早在2013年,协会就已经对马拉松赛事的管理体系进行了前瞻性的改革,本着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的原则,全面开放了赛事注册,简化了赛事准入条件,强化了赛后监管标准。2014年以来取消赛事审批,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发展马拉松运动,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修订和颁布了《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建立起包含赛事注册、赛道认证、赛事认证、赛事会员、共同主办赛事的赛事分类管理及服务体系和金、银、铜牌赛事等级评定体系,按社团管理、市场规律及法律手段进行行业管理。
制定赛事组织管理标准
协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赛事专业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金银铜牌赛事评选标准,引入完赛选手对赛事的客观评价,让大众跑友参与对赛事举办质量进行监督。出台了各类赛事工作程序指南和组织工作要求,规范安保、医疗急救、竞赛组织、选手服务等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同时,协会研究并发布了《防猝死相关工作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各地组委会要把应对恶劣天气纳入赛事重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和推广马拉松和跑步活动的专项保险。
搭建信息平台多渠道宣传
协会打造集信息发布、赛事管理、数据统计、行业交流、选手互动的集知识、宣传、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专业网站。形成行业大数据集成及管理模式,提高行业数据统筹能力,加强行业数据分析能力。近年来大众选手逐年增多,协会十分重视对大众选手参赛的宣传、服务和保障,开通中国马拉松官方微博、微信,要求各赛事组委会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杂志、报纸及微博微信等媒体资源,加强对政府、机构、选手及观众和社会进行跑步、健康、科学与安全的教育及引导性宣传。
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马拉松及跑步赛事和活动发展迅速,赛事活动以及跑步健身专业指导人才严重短缺。协会通过知识管理、人才培养、吸引社会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包括开展协会丈量员培训及认证工作、开展赛事主管培训工作,与总局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接洽,探索开展马拉松及跑步运动专业指导员培训,建立行业人才数据库,积极通过知识共享、交流、培训等传播马拉松及跑步赛事管理、科学健身及训练等知识、提升行业人员素质。
搭建行业学习交流平台
协会通过每年举办马拉松年会,聚集行业专家、赛事代表、选手代表、媒体代表等,通过对年度马拉松赛整体情况的总结,发布行业权威数据,表彰年度优秀赛事,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分享办赛经验及领域相关知识。近年来通过举办马拉松市长论坛、马拉松博览会、研讨交流会,通过与各赛事成员交流,提高组织者对举办马拉松赛事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大发展的认识;通过跑步知识讲座、赛前训练营等,潜移默化向广大群众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宣传科学健身理念,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促进赛事专业化运营
马拉松运动参与人群复杂,赛事组织、保障需要协同各方力量。随着各地马拉松等跑步赛事的不断开展,马拉松赛事所包含的竞赛组织、医疗安保、市场开发、媒体宣传、选手服务等的专业性亟待提高,大型赛事的运营向专业化、公司化发展是必然趋势。2009年,协会与中奥体育公司合资成立中奥路跑公司,对北京马拉松进行专业化运营,收到了良好效果及示范效应。目前协会正在各地推广赛事的专业化和公司化运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提高赛事专业化服务与保障水平,更好地为所有参赛选手提供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