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你的训练在一个有限时段里是怎么样分配的呢?
棒球投手来讲,可能是做操,做完操以后从轻松互传,渐渐加快球速,做完指定球种和球数的练习之后收操,冰敷,晚上再自己加强做重量。网球选手可能是轻松的底线抽球,热开了以后做比赛模拟或其他当日的技术训练,练完以后再「操体能」... 也许是徒手式的力量训练,也许是跑步,视教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某距离跑回来。路跑选手,可能是跟健身房教练约时段,在一堂课里做滚筒,动态伸展,TRX,增强式/弹跳训练,Tabata 高强度间歇;或者是操场练跑 400m x N趟;或者是外跑5分速XX公里...
所谓「训练单元」,是周期化训练,在单日内的一个时间分割方式。我们在讲到周期化训练之前,别忘记单日的训练顺序,也对训练的效果会产生影响。
各位可以看到,前述的三个例子(棒球/网球/路跑运动),它的训练结构各自有不同的特征。例如棒球是纯粹的技术训练,热身就是拿与专项技术相仿的动作来当准备,练球结束之后一天的训练也就没了... 额外「加强体能」是个人自己的事情。网球,体能训练则有点像是用来确保每天都有「累到够」的外加元素;业余运动爱好者的健身房教练课,则是以「新奇、多变、好玩」为出发点,有时候体能的进步好像变成是附加价值。
问题在于,你是训练还是赚累?要知道,「累」和有效、和进步是不能画上等号的。竞技运动训练,是争胜,是追求突破成绩,所以每一项「投资」都要斤斤计较。所以,「就算一样都是累,但是我练出来的效果要比别人更好」;或者「我可以获得一样好的训练效果,但是我能比别人受到少一点的破坏」,往往才是真正胜出的关键。
每个训练课目,如果设计时没考虑这些环节,其实你只是拿香跟着拜;「做一件事情然后希望它有效」就跟祷告差不多。(改绘自:张家泽,训练学)
所谓「训练单元」的分配,就是由于每一种训练方式、每一个训练强度设定,都会产生它特别的效果;因此把这些训练内容单元化,以求在同一天、同一个训练时段里做先后顺序上的优化安排,并且方便在小周期当中做总量管控。这就是训练单元的最基本用意。
有了这些讲究之后,训练单元的好处才能够被彰显出来。譬如说如果我今天又要练速度、又要练力量,则速度训练通常应该要排前面,练起来效果较好。这是训练单元「顺序」上安排的考虑。又如,本周期如果是属于球类运动的比赛期,那可能有氧-无氧混和耐力每周要做一次,快速力量每周要两次,协调和速度训练每天都要执行。这就是训练「频率」和「总量控管」方面的考虑。
根据雅可路超补偿模型,下一次最佳的训练时机是在体能回到高点。
问题是,如果这个步骤要三天才能走完,那岂不是要练一休二?
幸好,每一种训练模式,所需的恢复时间不同。故以训练单元的概念,就能交错安排,然后就每天都能练。
以前述棒球或网球的例子,这样的训练时段安排,本身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出在,如果你日复一日都是这样做,从来没有什么特别变化,就缺乏了利用到训练单元的灵活优势。你就不是在「花一样的时间,但能够练得比别人有效」; 或者也许你有变化,但只是依据概略的经验,而不是根据训练学原则,先决定哪个时期应该练什么能力、需要占多大比重去调配,也缺乏可追踪的纪录。
毕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做等效的量化,譬如说跑步的跑量不能跟重量训练的总公斤数拿来比较,同样做重量 power clean 的总重也不能跟力量耐力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后座力」跟肌肥大的效果不同... 等等。如果这样复合多变的课表,勉强要拿时数或强度来统计做总量控管,简直是噩梦一场。用训练单元的数量,就很好抓到概略分配。
利用训练单元,课表就有点像直方图,利于周间的训练量调配和比重参考。
以自行车为例,体能类和专项训练是要分开考虑的;而专项训练能够加强到的体能,体能训练就可以排少一点。
在设计训练单元时,以下五个要项必须特别注意:
目的。是专项技术?(Skill? Or technigue?) 还是战术练习?还是体能类的?力量、速度还是耐力?还是协调训练?还是有其他目的,例如 Corrective exercise?复健?Prehab?
方式。训练方式主要分为「重复训练」、「持续训练」和「间歇训练」三种,而且与前述训练目的息息相关。所谓重复训练,是每一次、每一趟之间能够有完全恢复的意思,而「间歇」则是以「不完全恢复」为重点。
负荷。是用百分之几的1RM重量?几成的比赛配速?多大的 threshold power?全力冲?全力丢?最快折返?还是压在几秒内完成就好?自觉强度负荷多少?以何为指标?(秒数?球速?跳跃高度?心跳率?)正负多少以内可视为达标?什么时候该中途喊停?如果我感觉今天状况很好,可以不限制往上加吗?
范围。做几组,每组几趟?例如间歇课表 2x 5x 1min 的意思,就是每组三趟,每趟一分钟,共做两组。
休息。休息时间的掌控,对训练的时间效率至关重要,能够赶快结束的训练就不要拖。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休息不足,会导致非常差的训练质量,或根本无法做完;也可能让选手在心理上产生抗拒,下一次就不想做,或自己偷工减料。
训练的休息设计必须依照生理参数。如图可见,就算每一趟休到十几分钟,
心跳率恢复,运动员感觉可以再跑,秒数也没退步;但乳酸却节节飙升。
因此短跑运动员的「速度」,不应该用一百公尺比赛距离来练。(Mader, 1976)
略以本文帮客户以及追踪读者们,替「训练单元」的概念做一个解答。应该不难看出,课表安排其实应该是专项教练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专项教练必须具备写出那一张A4纸的能力;而体能训练的部分,可由另外的体能教练依据专项教练的要求和规划去做细部设计,也可以由专项教练自己安排。
因此在实务上,类似 SSE 这样的私人机构,要帮运动员做全盘规划,经常有其限制。与带队教练的互信和合作默契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是个人色彩较浓厚的运动单项(提示:观察国内的某几种职业球类运动),较容易成为接受体能训练的付费客户。体能教练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训练架构的主角;然而,如果教练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对于训练学有基本的认知,就不至于把体能当作一个单纯的「外包」工作,也才能真正让体能训练的成果发挥「Interaction」而有效达到比赛能力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