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能训练领域一直是不同流派的百家争鸣,“功能训练”就是其中一π。在数年间的各种渲染各种吹,功能训练变成了领域中的宠儿,被赋予独一无二的特点,以及改善运动表现的神奇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我讨论过“本体感受神经促进技术拉伸法”(即PNF拉伸法)是一种全面的“功能性体能训练”系统,而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牵拉”方式。当时还很难预料,“功能性训练”居然逐渐被误解,被魔化,并悄无声息的被运用在理疗和训练场景中。
如何定义:
目前,太多所谓的专家将“专项训练”与“功能训练”弄混,特别是认为只要弃用传统设备,在多平面或者不稳定平面比如泡沫轴或者瑜伽球上进行的运动就是功能训练了。在体能训练领域,训练机制要么被划分为“功能性”,要么则是“非功能性”,这样武断的判断,主要是因为有人认为,对于摔跤或者橄榄球这种竞技运动员来说,爬楼梯、游泳这些运动就是非功能性的。但事实上,我们只能证明它们不是增强某些体能最有效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舍弃它们。如果一项运动机制比起激活神经系统来说更偏向于增强软组织及肌肉体积,我们不可能做出结构性肌肉肥大不能增强运动神经机能这样极端又片面的结论。就因为这样模糊的划分,致使许多人对体能训练及运动专项训练、对单关节孤立训练与多关节训练这些不同的方法感到困惑。
如何真正判断训练的功能性呢,除考量运动本身以外,运动员特点和生理以及心理状态、运动的执行模式、重复次数、执行方式、与其他训练的结合等其他几项变量都需要被考虑进去。
我们先假设当涉及到功能性训练的讨论时,大部分人其实仍在讨论神经肌肉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检验关于仰卧起坐或奥赛举重是不是功能性训练等诸如此类的争论。首先,所有功能性都是建立在不同情况之上的,我们需要检验这项运动有可能会提升的神经肌肉以及能量代谢系统。但是要将这个概念逻辑化,最终这种完全的功能性又将回归到这项运动本身,比如对于网球运动来说,最功能性的动作就是挥拍。这样说来,不仅仰卧起坐和奥赛举重对于任何复杂的体育项目来说都是非功能性训练,在健身房非常流行的各种形式的卷腹、举腿之类的练习也都被扣上了非功能性的帽子。也就是说,除了和日常活动模式相似的运动之外,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功能性运动。
功能性训练的猜想主要建立在一种假设上,也就是相同的身体运动模式总是由相同的关节肌肉运动构成,最近,对特定肌肉活动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一种参与身体不同关节运动的肌肉并不一定会在每次都被动用。比如负责伸髋和髋外展的臀大肌,并不会在伸髋和外展的时候被加速动员,有时反而在内收的时候被加速激活。再比如腓肠肌是普遍认为控制屈膝和跖屈的肌肉,已经被研究证明可以完成关节复合运动,比如屈膝加跖屈,屈膝加背屈,以及伸膝加跖屈。
一些健康领域专家坚持认为多维度动作是功能性训练,非功能性训练通常是限制在单一平面内的训练。然而,大家都知道力量是极其具备运动专项性的,因此功能性不仅取决于多平面、综合性和力量变化,也取决于运动模式具体激活的场景(运动、执行的何种训练、疲劳程度、心理因素、伤病史等因素)。必须强调功能性跟情况有关,在未阐明运动的范围与限制时,并不能简单将功能性的定义做简单复制。所以当市面上涌现出无数打着高端口号的健身会所、理疗师和运动员时,请各位务必保持冷静和理性。
功能性与平衡训练
功能性研究的关注点其实在于寻找大脑与神经系统在处理快速运动、慢速运动、单一运动及复合运动时的区别以及身体在执行这些任务时产生的不同情绪状态。这也是通常仅使用单一类型训练如蹲举、球上平衡或器械时无法高效转化为功能性运动的一大原因。
从来都没有最好的平衡策略,控制平衡的关键点是在身体重心在脱离支持面之前做出反应。我们在利用球类等不稳定平面训练的时候,多用屈髋策略来保持平衡,但实际情况是,在没有办法预判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倚靠物体或是伸腿保持平衡。从而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的功能性平衡训练,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运用到实际情况中。
功能训练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