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特别是成年之后,遇到身边认识的亲朋故友离去,都不免悲伤,并且引起不同程度的内心惶恐。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是一个26岁的健康大男孩。那天是周五下班,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们高高兴兴地彼此说再见,各自回家。但星期一再来上班时,我们却吓了一跳,他的家人已经告知公司领导,他已经因为急性心肌炎,突然去世了。
我们看着他的办公桌,有点凌乱,工作记事本半合着,里面夹着一支没有盖子的圆珠笔。那天,办公室里除了悲伤,还有沉闷的空气。人事部和办公室里的同事一起,帮他收拾了办公桌,抽屉里还有半包他爱吃的麦丽素。
这是我第一次直视突如其来的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生、人世的无常。生与死之间,似乎只有一层纸,轻易就破了。
我另有一位朋友,四十刚出头,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事业成功、收入不错,还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一次聚会,酒酣耳热之际,他说自己这几年运气不错,在上海先后购置了五套房子,令在座的朋友羡慕不已。
不曾想,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却倒在了电梯间里。急忙被好心人送到医院,仍旧未挽救过来,因脑溢血过世。
当我们这些同龄的朋友听到这一消息时,都极为震撼,没想到死亡离我们是如此地近,如此地突然。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多地遇见亲朋好友亡故的事情。但活着的人总要活下去,不能一直生活在悲痛中。所以,回到现实,又会让我们似乎遗忘了“世界上还有死亡”这件事。至少,当我们年轻力壮时,极少有人会认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
这种“死亡的悲伤”和“对死亡的遗忘”,往往在不自觉中产生“鸵鸟效应”:死亡离我还早,不去想!而当死亡事件发生在身边时,我们又会惶恐不已,不知所措。怎么办?
从世俗的角度怎么看?
至少在中国文化中,对“死亡”是讳莫如深的。活着的人极少认真讨论死的问题,对和“死”相关的事物都绕道而行,比如,与死相关的谐音要避免,火葬场的职位收入虽不错却鲜有人愿意主动去应聘就职,如此等等。
我们认为死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它。所以,我们对于“死”这件事,毫无准备。如果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有平时的心理训练和准备,那么看见死亡,就一定会物伤其类,产生恐惧、消沉等情绪。
有报道说,在德国柏林,有些小学会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学校,为孩子们讲述和死相关的事。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安排孩子们模拟父母因故突然身亡时,孩子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在中国当然无法想像!“你怎么可以让孩子设想自己的父母亲死掉了”,道德拷问立即就会产生。
早在1988年,英国也出台了相关法案,要求对孩子进行“死亡和悲伤”、“死亡与丧失”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们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后的复杂心理”,学会如何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进行控制”。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向孩子们展示一个真实的“有生、有死”的世界。这肯定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死亡。对死亡不加了解、平时不做心理上的准备和训练,那么面临死亡、看到发生在身边的死亡,一定会让人无法面对、内心害怕。
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当身边有人去世时,可以帮助一起料理亡者的后事。在这个过程,人们可能会碰到很多场景:办理死亡证明、联系殡仪馆、为亡者净身、设置灵堂、遗体告别、上棺盖打棺钉、推送遗体前往火葬的部门(有些殡仪馆是不允许的,只能在殡仪馆的灵堂做最后告别)、等待领取骨灰、下葬等。以后,还有清明节、周年的祭扫等等。
这样一个经历,就是一次死亡教育的过程,会让经历操办手续与参与的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死亡。这也是一次心理训练的过程,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死亡事件,降低内心的惶恐。
佛儒道,怎么看待死亡?
我们中国人遇到无可奈何的一些事情时,往往会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儒家的观点,即死亡是自然规律,所以不必过分悲伤。
佛家所提出的所有的修行,其目的只有一个:解脱生死。佛家的理论是建立在“因果”和“三世轮回”的基础上的,所以并不认为死亡是“绝对的结束”。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跳出轮回,立地成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学佛者的修练,视为一种死亡教育和心理训练,让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能够从容应对。
道家则更富于勇气,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甚至不死的境界。既然可以不老、不死,那么也就谈上不对死亡的恐惧了。
综合起来看,无论是上述哪一种观点,都需要人们在平时对死亡有正确的认知和训练,其中儒家的训练是认知层面的(认识到死亡是客观规律,不应过分悲伤),佛道两家则需要付诸具体的修练行为,而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认知。
个人的角度,怎么看待“死亡”、克服恐惧?
我们都是肉体凡胎,如果没有专门的、深入的、长期的训练,面对死亡、看见死亡,害怕、恐惧、不知所措,在所难免。
事实上,就算平时有这方面的训练,真正面对死亡时,也很难保证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显然,作为世俗之人,对生命的留恋才是永恒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1)既然活在世间,就多做些好事、善事。好事做多了,自然正能量满满。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2)把自己身边的事尽可能处理好,尽量少留遗憾。
(3)多了解一些关于死亡的知识,平时注意这方面的心理训练。
珍惜活在人世间的每一天,在活得健康、明白的时候,认真对待死亡,或许是我们缓解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办法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