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年的11月下旬,一直到来年的2月初,这段时间差不多就是中国最冷的季节。而今年的寒潮之冷,波及地域之广,更是令人“刻骨铭心”。
冬天,动物归巢,酣睡过冬。人类虽不用冬眠,却也更想蜗居在室内。最寒冷的季节,也正是健身房的淡季,是人们最不想活动身体的季节。
因此,运动者的锻炼习惯,也应该根据气候的变化有所调整,“冷热有别”。
寒冷天气锻炼,要注意什么?
进入冬天后,锻炼者往往会产生下面几种身体感觉:
首先,感觉身体的兴奋度降低了,包括了神经、肌肉以及关节。所以开始运动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让它们变得更为灵活。否则,就有可能影响身体功能,令运动锻炼的效果欠佳。
其次,寒冷让肌肉紧缩,僵硬感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甚至发生寒战。这同样会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如果热身不够,运动损伤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第三,由于冬季气温过低,在自然规律的影响下,人们本能地会减少身体活动,主观上更不愿意进行身体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懒得动”。因此,不愿意去户外运动,不愿意去健身房,不仅仅是意志坚定与否的问题,自然规律也在起作用,促使人们更多地待在家里。
除了身体上的这些感受,冬季运动还会有一些额外的风险。比较典型的是,在寒冷环境中的户外运动,加剧了着凉、冻伤的风险。
但总体来说,寒冷的天气其危险性并不大。只有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我们的身体才无法有效加热进入体内的空气。此时,在冷环境或冷空气中运动,运动受伤的风险会比较高。
因此,冬季时,若户外温度过低(低于5摄氏度),不建议进行户外运动。特别是那些平时并不运动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更不适合。
但如果你身强力壮,又有常年锻炼的习惯,防寒措施也做到位,运动前进行了充分的热身,那么在寒冷的户外运动也并无不可。
所谓“冬练三九”。在数九寒天之际坚持锻炼,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增强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改善体质和提升运动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冬季运动具体建议:
(1)室外温度低下5摄氏度时,平时运动较少(每周运动频率少于3次)、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连续坚持规律运动少于6个月)、体弱多病、60岁以上的老人,应减少户外锻炼或停止户外锻炼。
(2)如果一定要参加户外锻炼,应安排在太阳升起后至太阳落山前,这个白天的时间段气温相对较高。
(3)有条件的锻炼者,可以将锻炼转移到室内,建议去健身房。
(4)身强力壮的人,有规律运动习惯的人,可以继续坚持户外锻炼,但要做好热身、防寒。
炎热天气下运动,该注意什么?
和在寒冷环境下运动相比,人体似乎更难忍受极为炎热的天气。
当环境温度超过30度后,虽然人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暑能力,但也最好不要在最热的时段(比如中午)进行锻炼。最好在早晚比较凉爽时,进行锻炼。
夏季运动更容易大量出汗,这时候需要增加盐的摄入量,并且多喝水,包括运动的前、中、后,都应该注意及时补水。
如果环境温度超过35度,那么最好停止所有激烈的耐力运动。如果气温超过32度,而环境湿度超过80%以上,则应该停止运动,因为此时心肺的负担会很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朋友,如果尝试过在黄梅季节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奔跑,就一定体会过那种“四肢沉重、呼吸困难、汗水连连”的感觉,让锻炼的人苦不堪言,就是这个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健身房里,有些人为了增加减肥的效果,会特意穿上一些胶质的、密不透风的所谓“减肥服”运动,希望通过大量出汗,增加减肥效果。
其实,这种人为创造高温环境的做法,完全没必要。这顶多能够增加出汗量而已,运动后喝点水、吃点食物,体重就会恢复。然而减肥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运动强度、运动时长和运动频率,以及饮食控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出汗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炎热天气运动建议:
(1)夏季,应选择在早晚凉爽时段进行锻炼。
(2)温度超过35度,或者温度过大时,应该停止锻炼,避免心肺负担过重。
(3)注意补盐,同时在运动前中后,都应注意及时补水。
怎样的天气,最适合锻炼?
锻炼的理想天气是,气温介于4~30度之间,湿度在60%以下,风速不超过每秒6.7米。
如果气候条件超过这个标准,那么就应该考虑缩短锻炼的时间和减轻运动的强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