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都喜欢 前凸后翘的好身材
但是
你眼里的 “前凸后翘”可 不一定都是“真材实料”
还有可能是自己都不知道的“骨盆前倾”!
骨盆前倾上身,是什么效果?
以一些女明星的身材图片为例
七七今天就给大家剖析剖析~
(女明星瘦!更好对比骨骼变形变化…)
比如——这张张天爱参加综艺节目的图片
就可以明显的看出,骨盆有点前倾
再来看《中国机长》的红毯图
可能前倾更明显点:
小肚子凸起,衣服都被顶出去了
再有就是 热巴的紧身裤图
和 唐嫣的礼服裙图
不知道是故意挺腰,还是原本就这个体型?
但是 从侧面看的感觉就是:
都有点骨盆前倾...
对于 大多数女孩子来说
如果经常穿高跟鞋或者 爱跷二郎腿
其实都会有点骨盆前倾的!
如果是为了拍照,硬凹翘臀
那么骨盆前倾的程度则会更严重~
那么骨盆前倾是什么?
骨盆前倾,顾名思义就是骨盆从正常的位置,向前倾斜了一定角度!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体重、BMI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却臀部后翘,小腹前凸。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骨盆前倾?
先来看正常的骨盆角度:
- 中立位的骨盆,这两个位置的顶点是垂直对齐的。而在骨盆前倾的体态中,髂前上棘则会位于耻骨联合的前面。
- 一般认为,骨盆前倾角度在7~15°之内属于正常范围,超过15°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骨盆前倾。
判断方法1
“三角形”自测法:双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只手放在小腹上,沿着“三角形内裤”的形状,合成一个倒三角形。
√ 正常情况:三角形的平面垂直于地面。
× 可能是骨盆前倾:三角形的平面向地面倾斜,夹角超过15度就算严重的骨盆前倾。
▲ 左图正常情况,右图不正常情况
判断方法2
靠墙站立检测法:头部、肩部、臀部、脚后跟贴着墙,然后检查「腰部与墙壁」距离。
√ 正常情况:只能插一个手掌的厚度。
× 可能是骨盆前倾:可以插进一个拳头的厚度。
另外 还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大致了解自己的骨盆情况。总分超过30分,那很可能就是骨盆前倾了!
1. 睡觉时长时间仰躺感觉有些困难。
是( 10分) 否( 0分)
2. 站立的时候身体有些前倾,会出现腰痛并习惯性的捶腰。
是( 10分) 否( 0分)
3. 站立的时候,容易不自觉靠着墙。
是( 10分) 否( 0分)
4. 坐在椅子上,会不自觉地把腿盘起来。
是( 10分) 否( 0分)
5. 紧贴墙站立时,腰部和墙之间的空隙大于一个拳头的距离。
是( 10分) 否( 0分)
啊啊啊,七七测了下正好30分!好危险!瑟瑟发抖的感觉, 小伙伴是多少分呢?
怎样修复骨盆前倾?
正常范围内的骨盆前倾还是有救的,并且通过自己的习惯改善和锻炼就能慢慢恢复:
方法一 调整正确坐姿
不同的姿势,肚子骨盆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不良的习惯会加速骨盆变形,形成骨盆前倾:
经常翘二郎腿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有意识的戒掉!虽然舒服,但是不健康呀,时间久了体型还难看!
有研究发现, 二郎腿会造成骨盆变形和高低肩,所以一定要戒掉二郎腿!
标准的办公室坐姿:做到“四直”,视线平直、颈部立直、腰背挺直、双腿垂直。很好记,这么坐身材更美呦~
方法二 增强核心力量
练习平板支撑:增强腹部核心肌肉群力量,使身体保持笔直,潜移默化地改善骨盆前倾。
保持肩肘与身体呈直角,臀部不高于肩部,身体呈直线。 每天做4组,每组60秒。
练习臀桥:增强臀部力量也是改善骨盆前倾的重要因素,臀桥可以训练大腿后侧肌肉,稳定骨盆位置。
双腿弯曲略宽于肩,脚跟发力将臀部抬起至大腿与身体呈一条直线。 每天睡前做100个即可。
方法三 改善瑜伽动作
动作1:
1、坐于瑜伽球上方,大腿和小腿呈90°,保持背部平直。
2、呼气,使骨盆后倾,同时收紧腹部;吸气,使骨盆向前倾,回到中立位。
3、重复上述动作,完成规定次数。
2组,每组20个
动作2:
1、呈仰卧,屈膝屈髋,将小腿置于球面并保持稳定。
2、呼气,收紧臀部,转动骨盆后倾,带动腰椎缓慢离地,同时收紧腹部。吸气,反方向转动骨盆缓慢还原中立位。
3、重复上述练习,完成规定次数。
2组,每组20个
动作3:
1、呈仰卧,屈膝屈髋,双手屈肘撑于地面,使上背部离地。
2、呼气,转动骨盆后倾,使臀部离地,同时收紧腹部;吸气,转动骨盆前倾回到中立位。
3、重复上述练习,完成规定次数。
2组,每组20个
动作4:
1、呈俯卧,双手屈肘撑于地面,双脚打开与髋同宽,脚尖和膝盖着地。
2、呼气,收紧腹部,想象腹部提拉耻骨向上,使腹部稍微离开地面,至背部保持平直,骨盆中立的位置,保持1秒。然后吸气,缓慢还原起始姿势。
3、重复上述动作,完成规定次数。
2组,每组20个
动作5:
1、俯卧身体完全贴于地面,将注意力集中在髋部。
2、呼气,转动骨盆使其后倾,吸气还原。注意,尽量少借助其它部位的力量。
3、重复上述练习,完成规定次数。
2组,每组20个
你有骨盆前倾的问题吗?
自己按照方法检测下,然后开始改善吧!
(图片、动作来源百度网,侵删)
关注FitTime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