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以下这个理念会很耳熟,那就是你需要持续性的对训练做出改变,才能震撼你的肌肉,让它“糊涂”,从而获得新的增长。 这是一个认知度颇广,也比较好理解的健美理论,背后的逻辑就是当你采用一个训练计划一段时间之后,你 的肌肉会对它产生适应性,就没法产生足够的刺激,然后就会遇到平台期无法增长。
类似这样的理论有不少,总之为了不让身体适应,有很多人都会定期, 甚至每次都对训练做出变动,比如更改动作,次数,动作顺序,整体训练安排等等,生怕不这么做肌肉就没法获得理想增长。
的确有很多高手在视频中都会提到这一概念,连阿诺也曾表示自己时常会做出训练变化, 让肌肉永远不知道将要面临的是什么,让它一直猜,一直猜错,去强迫它增长,这么说有没有在种觉得哪里好像不太对,难道对待肌肉像是跟小孩玩游戏一样?
然而事实是, 这一套让肌肉困惑的理论并站不住脚跟,因为我们的肌肉并没有头脑,不会在我们训练的时候思考分析我们做的是什么动作,使用的是什么工具。 它能知道这在做的是深蹲还是硬拉,在使用的哑铃还是杠铃吗?? 我们的肌肉只是简单的按照神经系统的指示在完成训练时该有的运动轨迹,然后对训练负荷跟强度做出反应。
比如你平时训练的是杠铃卧推,然后在某一次改成了哑铃卧推, 你的肌肉难道就会想哦天哪这次做的是哑铃,得多增长点肌肉才行吗?
事实上当你做不同动作的时候,确实你可能会动用不同的比例的肌群去发力完成动作,比如做哑铃卧推因为重量的不稳定性更高,可能就会比杠铃卧推更需要肩袖肌群保持相对高一些的被激活程度,由于握哑铃手腕活动更自如可能会比握杠铃手腕压力更小,动作也可以有更多变式。
但这些背后都是因为你采取了动作调整,因而导致了你整个发力模式发生了改变,进而才会有不同的肌肉刺激, 而动作的差异性越大,这种刺激的不同就越大,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你必须换,更不是让肌肉“困惑”就能够概括的,这其中有非常多或基的肌肉生理功能在产生作用。
而最最关键的让我们能够增长的,还是训练整体负荷的增加,再多的变化都敌不过这一点。只要你在一个合适的强度下进行规律的训练, 遵循逐渐增加训练负荷的原则,同时做好饮食跟休息,那你的肌肉就可以持续的变大变强。
的确训练确实有适应性,你一直做同样的训练动作,你会对该动作越来越熟悉,不会像第一次做那样给身体造成那么大的挑战,但是就是因为你一直在做, 在训练某个动作,你才能把这个动作做得越来越高效,做得越来越好,相较而言也就可以使用更重的重量,也能更好的增加训练负荷实现增长。
如果这一套必须更改训练安排,让身体或肌肉一直猜想才能获得最佳增长的理论属实, 那么为什么力量举运动员能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做深蹲卧推硬拉,却一直获得增长。同理还有举重运动员,短跑运动员等等, 想让100米跑得更快,在所有选择当中硬要选一个的话,难道还有比跑100米更有效的方式吗?
平台期确实存在,你当然不可能一直在增长或是进步的过程中,这都是迟早要经历的, 跟持续使用同样的训练安排并不一定有关系。
相反的在更多情况下,其他因素是更需要考虑的, 饮食不合理,训练强度不够,过度训练,当然你的训练计划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但往往是由于安排不合理,而不太会是因为肌肉习惯了无法得到刺激。
那 更换计划能不能看到不一样的训练效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针对耐力使用高次数的训练跟针对力量使用低次数的训练,做哑铃侧平举跟哑铃前平举, 不同的训练安排,训练目的,训练动作所带来的结果当然会有所差别,身体也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不管你是更换了训练目标,想增加训练的趣味性,想加强弱势部位, 你当然都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改训练安排做出不同的尝试,但千万别因为相信迷惑肌肉论而过于频繁的改变计划,尤其是对于大部分初级或中级训练者而言, 很不建议你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一个成熟的计划做出想当然的大改变。
因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判断一个计划是否有效,而你们往往也不具备合理调整计划的能力,如果你饮食休息跟做得很好,如果你保持了一定的训练频率跟强度,你可能连续一年使用同一个计划都取得进步, 而且改变不一定总是好事情,尤其是当你目前的做法有效的时候。
— END —
合作、投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