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刚开始跑步锻炼的时候,都会因为身体弱、心肺功能差,不是腿酸、就是心跳得受不了。我曾向健身教练请教,怎么才能跑得快、跑得远、跑得轻松一点。结果,只得到两个字:多跑!
第1招:“多跑”是最笨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跑步者来说,要想提升跑步水平,具备一定的跑量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需要积累多少跑量才行呢?没有统一标准,下面两个方案可以参考:
方案一,一周至少跑步锻炼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距离、速度都没有要求,但30分钟的时长一定要保证。
方案二,同样一周至少跑步3次,根据自己的能力,每次跑步1至3公里,不要求速度。体能水平高了之后,再逐步增加每次跑量。
上述方案的目的在于积累跑量,让锻炼者多跑。在这个过程中,体能、心肺功能及身体各组织器官对于跑步的适应性,自然会提高。但要注意两点:
(1)虽然不要求速度有多快,但应在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所能去跑(或快走),而不能将跑步变成了散步或普通步行。自我判断的标准是,感觉运动过程还是挺累的,而不是轻松自在(不在“运动舒适区”)。
贴士:可以戴一个运动手环,实时监测自己的心率,将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10至150跳之间。
(2)运动新手刚开始跑步,可以从每周2至3次跑步起步,且以身体能够恢复为标准。
比如周一跑步后,直到周四晚上,身体还有酸疼感。到了周五时,身体酸疼感、疲劳感基本消除,那么周五就可以进行第二次跑步锻炼。如此,一周才两次跑步,这也没关系,说明适合当前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速度会自然加快。
第2招:立即见效的办法,“学会分配体能”
能够“分配体能”的前提是,你已经有能力跑2至3公里,无论跑得累,还是跑得轻松。如果1公里都跑不下来,那么说明体能和心肺功能还太弱,需要通过前面说的“第1招多跑”,打好基础。
当跑者没有“分配体能”的概念时,是怎么跑的?大多数人是这样跑的:在刚开始体能充沛时,跑的速度最快,体能快速消耗后,速度也大幅衰减,所以越跑越慢,最后平均配速不理想,而且跑得很累,速度提升也感觉很难。
怎么“分配体能”呢?很简单,先慢后快。具体怎么做,以5公里跑为举例:
(1)第1公里,速度最慢。
目的是让身体适应跑步的感觉,让心肺、关节、肌肉等器官组织的协调性能够同步。因为跑步开始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存在“功能惰性”,需要一点时间才能使摄氧量达到较稳定的状态。而肌肉对于氧的大量需求,却从跑步第一分钟已经开始了。
所以,第1公里慢一些,是给心肺更多适应的时间。如果一开始就跑得很快,许多人就会因为喘不过气、心跳太快受不了,而不得不减速或停下来,甚至放弃跑步。
强调:第1公里最关键,一定要控制住速度,宁可慢、也不要快。御行君看过一位跑步大咖的某次10公里跑记录,他的第1和第2公里的平均配速居然低到7至8分钟。
(2)第2或第3公里,适当提速。
这个“适当”到底是多少,因人而异。御行君一般是凭感觉提速,我看了一下自己的跑步记录,一般第2或第3公里会比第1公里配速快15至30秒左右。
(3)第4公里,略微提速。
“略微又是多少”,也没标准。如果体能不够,可以保持当前配速;如果体能还比较充沛,那么就再提升一点速度。我一般会比第2或第3公里的配速再提升5至10秒左右。所以,第4公里时身体已经完全适应跑步的节奏,感觉最好,往往成为跑得最快的一公里。
(4)第5公里,保持速度,有能力就在最后五十或一百米加速冲刺一下。
到最后一公里时,由于前3公里体能的节省,此时保持住当前的速度一般没什么问题。感觉体能不错的朋友,可以在最后的50或100米冲刺一下。
这种“先慢后快”的体能分配方案,可以在2或3公里的跑距中使用,也可以在5公里或更长的跑距中使用。不过,总跑距越长,实施体能分配的要求也就越高。
经验上,如果你已经能跑3至5公里了,这种方法可以立即地、明显地提升你的跑步速度,今天你就可以一试。
第3招:多安排一些心肺功能训练
所谓心肺功能的强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跑步过程中,心跳和呼吸的反应程度如何。心跳得受不了了、喘不过气来了,就是心肺功能低下的表现。
多跑,当然可以提升心肺功能。不过,专门安排一些针对性训练则更好。比如:
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这些运动虽然也是有氧运动,但运动过程中包含了大量冲刺、连续跳跃、加速奔跑等动作,这将极大地刺激训练到心肺;
跳绳、原地蹲跳等跳跃类动作,也会对心肺产生高水平的刺激,可以分组进行训练;
高强度间歇训练(15至20分钟)、Tabata运动(4分钟左右),虽然总的运动时间不长,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心肺拉升到极限。
这些运动,都有助于提升心肺能力,从而让锻炼者跑步时更轻松。
简而言之,从“跑不远、跑不动”到能够轻松地跑上几公里,并没有什么秘密,做到“方法对头、多跑多练、注意心肺功能提升”,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