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体衰,这是身体发展的必然规律,且大多数人的衰老进程是差不多的。当然,运动健身有助于延缓衰老,保持健康。但这只是宏观上的规律,具体到像“走路”这样的运动上,效果又会如何呢?
运动健身对身体有帮助的几个基本前提
有些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只要运动了,对身体健康总是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有几个基本前提,必须满足:
(1)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达到3次,才能累积运动效果。
(2)运动时长。如果将有氧运动用于减肥,则最好每次时长超过30分钟。
而且要注意,一天之中零散运动时间的总和达到30分钟以上,和一次运动达到30分钟的运动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说,除了有利于消耗掉一点热量,没有什么运动效果。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必须对身体产生足够的刺激,才能让身体产生积极适应。不过,运动强度具有相对性。比如同样是快走,对于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可能挺费劲的,但对于一个小伙子,简直称不上是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强度必须打破身体的适应,否则运动效果就不明显或者无法再提升。
再来看,六十几岁的老年人,早晚各走路1小时,情况如何?
按照前面说的几个前提,我们可以预见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1:对于从不运动的老人,管用,但作用有限!
普通的走路速度,其运动强度非常低,因此身体就无法形成一定程度的运动刺激,身体也不会产生重新适应的过程。
不过,由于运动频率较高,每天早晚各安排一次,且每次达到1小时,这对于从不运动的老人,仍旧是较大的运动量。对于消耗热量、提升下肢肌肉的耐力,还是有好处的。
尽管如此,它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因为强度太低,锻炼者的身体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
御行君曾遇到过两个例子:
例1,女性,六十余岁,坚持饭后散步十余年,每天从不间断,每次约40至60分钟。然后体脂率仍旧高,体形一看就属于超重类型。
例2,男性,五十岁不到,坚持每周四至五次游泳,每次至少60分钟。我问过他,游泳的强度如何?他说,不考虑强度,能游就游一下,觉得累就靠边休息,属于佛系游泳。同样属于超重类型,体形肥胖。
上述两种情况,都属于运动频率足够、运动时长足够,但运动强度过低。虽然坚持运动,却始终在“运动舒适区”徘徊,因而无助于改善体形和健康状况。
情况2:对于有长期锻炼习惯的老人,不管用!
本文开头就说了,“人老体衰”是必须规律,但也是宏观规律。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可以延缓衰老。这部分人的运动能力,远超普通老人的平均水平,比如六十几岁还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男人,或者仍旧坚持力量训练的老人。
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每天早晚各一次的走路,由于强度太低(远低于他们平时的运动强度),甚至可以说连“热身运动”都称不上,顶多只能算是“身体活动”。因此,不会产生什么运动效果。
如果一定要让“走路”,对于这部分运动老人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就必须提升运动强度,比如将走路的速度至少提升到慢跑的速度,且这个速度接近或超过他们平时跑步的速度才行。道理前面已经说了,很简单,要产生足够的刺激,让身体开始新的适应过程。
到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若想通过“走路”锻炼身体,在确保足够的运动频率、每次足够的运动时长的前提下,必须确保运动强度(即应限定最低步行速度)足以对身体产生足够的刺激,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具体怎么做呢?给几个参考方法
方法1:匀速快走。通常可将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10至150之间。即虽然是匀速走,但不能用日常步行速度或散步的方式去走。
方法2:变速快走。比如30分钟较高强度的快走,让心率接近前述建议运动心率的上限,即每分钟150次。注意,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当时的运动感受而定,不应“教条式地”坚持达到每分钟150次。
方法3:斜坡往返。可以找住家附近的有坡度的地段练习,比如大桥的引桥、隧道的上下坡段、公园里的斜坡、自然的小山坡等。上坡阶段,同样的步行速度,会产生更大的心肺压力。此外,这个办法对于下肢力量的锻炼也很有益,特别适合缺乏运动的老人。
事实上,上述原理和方法,不仅适合老人,也适合其他年龄段的人。只不过年轻人或中年人,体能状态比老年人好,需要更大的运动强度,因而走路锻炼时的速度要更快、坡度应更大(选择坡道锻炼时)。除此,并无差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