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健身几次合适?答案是,没有统一标准。通常健身教练会建议锻炼者,每周至少健身三次。这当然没错。许多运动机构的建议都是如此。
事实上,普通的健身者只有达到至少每周三次的运动频率,才能累积运动效果,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均是如此。低于这个运动频率时,锻炼者就要承受每次锻炼后,都要承受一次明显的肌肉延迟性酸痛。
然而,“最少每周三次”的运动频率,只能视为一种大众化的、普遍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健身者,这种大众化的规律就很可能失灵。对于一个从不运动的老年人,刚开始每周运动两次,可能他都花很长时间去适应,而对于一个运动多年、训练有素的资深健身者来说,每周健身五六次,身体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那么,一周到底该练几次呢?不妨从以下两个基本点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
基本点一:运动频率和自身能力相匹配
所谓“和自身能力相匹配”就是说,一是要确保身体能够在这种运动频率下,得到足够或充分的恢复,二是避免发生过度训练。
以最常见的跑步为例。不少新手刚开始,都会“天天跑”,以期达到“快速减肥”的效果,因为他们认为“跑得越多、效果越好”。然而,“天天跑”完全脱离新手的身体能力,运动疲劳无法有效消除,身体也没有时间用于恢复。结果,造成跑步新手成了受伤的重灾区。
御行君的一位好友,属于肥胖人士,体重大,平时从不参加锻炼。只是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居然连续三天进行小强度的长距离小跑,结果三天后就发现脚踝不适,走路有疼痛感。于是,立即放弃了运动。
有统计显示,普通锻炼者,如果每周有氧运动的次数超过5次,那么伤病机率就会直线上升。因为高频率的有氧锻炼,意味着成千上万次的小幅度、相同且重复的动作。而具备这种小幅度、大量、重复特点的有氧运动的动作,在每周高频率运动安排下,恰恰最容易造成受伤。
比如完成一次5公里慢跑,脚部反复着地高达五六千次,即下肢受到了五六千次的冲击,每次冲击力都达到了身体重量的2至4倍,甚至更高(和速度有关)。新手的下肢肌肉又普遍薄弱,难以起到很好的缓冲和稳定关节的作用。
御行君的建议是,刚开始运动健身,体弱者、老年人,可以从每周1至2次运动开始,逐步适应。健康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可以从每周三次开始起步,但每次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长,要和自身实际承受能力相匹配,不宜运动量过大或强度太高。
基本点二:运动频率和健身目标相匹配
在确保身体能够在下一次运动前得到有效恢复的前提下,每周运动频率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和健身目标相匹配。
对于只是想“保持健康”或“维持当前体形”的人士来说,每周3至4次的运动频率,已经可以满足需求。
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国家体育总局在《全民健身指南》中,给出的运动频率建议是,每周应锻炼5至7天,每次保持中低运动强度即可。在现实操作中,这个运动频率相当高,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实际上,超重和肥胖者本身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普遍较低,建议不要每天都运动,应留出至少1至2天的时间用于休息。如此,反而有利于达成减肥、减重的目标。
对于资深健身者,由于运动后的恢复能力强,通常根据当前阶段的运动目标来安排运动就行了。譬如,大多数普通的力量训练者,每周一般保持3至4次的训练频率,用以完成一个“全身主要肌群”的训练循环,但对于一些高阶训练者或者有备赛要求的健身者来说,有可能需要每天都进行训练,或者在一天之中安排“两练”甚至“三练”。
归根结底,每周健身的运动频率该是多少,应综合考虑运动能力、训练水平、训练目标,以及身体的恢复能力,而不应盲目执着于“练得越多越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