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人类主要靠情绪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也就是进食依赖于自己的感受。而健身者却恰恰试图用自己的理智来引导进食行为,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目的地搜集解决方法,比如哪些饮食法对减脂最有效。
在确定哪些饮食法能够使自己获得最好的减脂效果之后,健身者就会尽量严格地遵循自己选定的饮食计划。但是他们完全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通常情况下是情感而不是理智在引导他们的进食行为!要想改变这种控制途径需要极强的自律意识和精力——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者对那些在节食期间必须完全摒弃的食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难以抑制。结果就是这样的:运动者某次在超市排队结账时,先是眼神一遍遍流连在那些陈列着的甜食上,然后突然这名运动者对自己说:“吃一块巧克力也没关系,它对我没有坏处!吃完之后我就乖乖地继续节食。”他买下了那块巧克力,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然后,苦苦坚持了几周的自律意识瞬间崩塌。抱着“反正都这样了”的念头,他买下了过去几周努力戒掉的所有巧克力,然后去了快餐店,又去了比萨店和冷饮店,摄入了大量热量——远远超过饱腹所需的热量。
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上,进食是一种习得行为,我们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提供的食物来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但是对甜食的喜爱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天生的 。一个国家居民的饮食习惯是基本固定的,否则就不会有所谓的意大利菜或中国菜了。根据研究,美国的日本移民需经历4代才能适应新的饮食习惯,之前他们一直保持着家乡的口味。
人类的饮食行为是非常稳定的,我们一旦发现快餐很好吃,之后就很难改变这种看法。我们体内古老的节俭基因跟我们开了个大玩笑,尽管脂肪已经增加了15千克,它还是会告诉我们的身体:富含热量的食物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并且我们现在很饿。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运动者对巧克力的渴望如此之强: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种行为对他有好处,而理智却要说服他为了理想中的六块腹肌必须抑制这种渴望。运动者在两种指令之间难以抉择,并因此产生了精神压力。
一般来说,运动者要坚持几周或几个月才会看到明显的搓衣板式腹肌。运动者必须时刻将这个目标牢记于心才能保持振奋的状态。而巧克力却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换句话说,巧克力带来的享受是即刻可得、毫不费力的,而六块腹肌是需要付出好几周的辛苦才能得到的。人们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唾手可得的东西,做出这种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
另外,并非每个人在感觉吃饱后都会停止进食。相反,为数不少的人尽管已经吃得很饱了,还是会等盘子光了或糖袋空了才停止进食。饮食心理学教授普德尔为此做了一个很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他给体重正常和超重的受试者提供可口的汤品。这个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盛汤的盘子通过一个设备不断被重新填满。也就是说,尽管受试者很努力地舀汤喝,盘子却永远不会空。
体重正常的受试者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结束了进餐。而超重的受试者却不是这样。等他们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时候,喝下的汤的分量已经几乎是一般情况下的两倍了。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的情形: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学会要将盘子里的饭菜吃光,我们看到盘子光了之后,才会觉得饱了。饱腹感不仅仅来源于内在的刺激(比如胃的胀大),也来源于外界的信号——“盘子光了”。这就是很多人要吃完一整袋小熊糖或一大碗冰激凌之后才会真正感到满足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者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呢?好消息是理智可以控制人们的进食行为。事实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进食行为,但是只有那些意志力很强的人才会成功。运动者常常比普通人更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使之与他们的运动目标相适应。
注:本文节选自《健身营养全书》 (点击了解),健身者学习营养饮食的宝典!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