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次收到这样的祝福,
也就是在开始写这东西的两小时前。
复工之后,有人觉得,听到久违的诈骗电话,是经济稳中向好的标志;有人认为,足疗店张灯结彩,预示着消费数据,还有增长空间... ...
而在我看来,走在大街上,如果能像往常那样,再次被络绎不绝的销售人员包围,才说明一切秩序,真正开始恢复。
就好比航行在大西洋海面,被纳粹潜艇编队盯上的英国商船,疫情爆发至今,终于,我又陷入了熟悉的街头狼群战术当中。
虽然丝毫没有掏钱买东西的打算,但听到对方用“祝您生活愉快”作结,不得不承认,霎那间,恻隐之心战胜了对小广告的厌恶。
正所谓礼多人不怪。渐渐地,你会发现,它几乎就快成了第三产业通行的江湖术语。
无论是打电话叫快递骑手寄包裹,对房地产员工的搭讪表示没兴趣,还是回绝精神小伙请你办美发会员卡的邀约,末了,一句讲究的“祝您生活愉快”,仿佛暗示他们共同隶属于某个神秘的帮会组织。
可就像人家讲“你好吗”这句问候语时,对您家也许刚刚房塌得就剩一扇防盗门,并不特别关心那样,你究竟是否因此变得愉快,不是对方的主要诉求。
但实际上,平均看来,你在肯讲“祝您生活愉快”的客服或店面那里,对他们工作的满意度往往会更高。
这条经验,没有诸如教育期刊“美国大学研究表明”,或者抖音上“这是个非常可怕的人性定律”blabla之类的东西来背书。
可如果你肯读完我看待这件事的态度,或许,你也会这部分人作出一番新的认知。
不难发现,这句礼貌用语,其实根本不是地道的中文。
且不说中国古人彼此之间,基本没有这么对话的,相比之下,它听上去,是不是更像“哦,我亲爱的老伙计”、“今天天气不错”、“见鬼”、“糟透了”这种你从进口电影配音演员对白中,才能领略的特殊风情。
所以由此可见,“祝您生活愉快”的直系“亲属”,想必就是英语“Have a nice day.”翻译过来的原意。
提起电影《大腕》末尾,演员李成儒的经典台词,人们印象最深的,仍然还是他对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直插肺气管子般的精准预言。
然而现在看来,台词里那段“ 楼道里站一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句: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对第三产业,尤其服务业的隐喻,到底也成了现实。
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逐渐细化。引进某种海外产业整体架构的资方,随着与消费群体打交道的程度慢慢深入,一定也会察觉到,不把配套的服务精神也相应吸纳进来,很难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平心而论,健身房已经取代麦当劳在九十年代的生态位,成了让人感官上“身未动,心已远”离纽约或是洛杉矶最近的地方。
不仅看起来要像只鸭子,走起路来像鸭子,叫起来的声音也要像只鸭子。因此,完美复刻世界一线业界水准,必须软件与硬件并重才行。
一句短促的“祝您生活愉快”,看似小事,实际背后蕴含着企业对员工的规训和指导。起码你能从此识别出,人家是受过系统上岗培训。
尽管夹杂着各地务工人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各色口音,它听起来可能会有些突兀,但不可否认,这说明对方在努力讨你喜欢,竭力靠近你所欣赏的服务标准。
不吹不黑,服务行业,现在越来越不好干了。
一方面,各类服务产业日渐复杂的业务,开始给从业者带来新的压力。各种情况排列组合,每天总能冒出个难为你的新难题。责任在你这边还好,错在客户那边,才叫麻烦。顾客是上帝,虽然原则也要讲,但你当面指出客户的过错,那不成渎神了么?
另一方面,精神面貌全然不同于前辈的年轻一代,做为从业人口的主力,心态却未必成熟。咱俩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甚至接受的教育年头都差不多,凭什么你在写字楼当“詹妮弗”、“托马斯”,我就是站711的收银店员(虽说这俩挣的可能持平)。
更何况,服务专业意识,在汉语地区,一直以来都还比较淡薄。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的国营商场卖场墙壁上,还贴着“禁止打骂顾客”的职工警示标语。发育出根深叶茂的行业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沉淀。
等到哪天你肯换位思考,想到如果让你来做销售或者客服,会用那句话来做结,或者下次再听到有人祝你生活愉快,你该报以怎样的回复,
那这个世界该会是另一番精致的图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