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许多事的处理确实可以通过“量和数”的关系来弥补。比如一天需要搬完100块砖,如果搬运工的力量足够,可以一次搬完,若力量有限,也可以分5次,每次搬20块,最终效果是一样的:100块砖搬运的任务完成了。
在力量训练中,重量和数量都是重要的训练因素。然而,在力量训练中,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重量不够、数量来凑”的办法呢?
首先,健身目标决定训练方式,训练方式影响重量和数量
在力量训练中,重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安排的,用哑铃进行训练同样如此。力量训练的目标分为三种,即增加肌肉耐力、增加肌肉围度、增加肌肉力量。这三个不同的训练目标,其训练负荷和每组的动作次数也是有差异的。下面是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在《私人教练基础》一书给出的建议:
增加肌肉耐力:负荷小于等于67%RM,每组动作次数大于等于12次。
增加肌肉围度:负荷介于67至85%RM之间,每组动作次数介于6至12次之间。
增加肌肉力量:负荷大于等于85%RM,每组动作次数小于等于6次。
以此观之,如果降低重量、增加次数,基本上是由“增加力量”或“增加围度”向“增加耐力”靠拢。实际上,轻重量、多次数确实是耐力训练的方式,有利于减脂,却不利于增加肌肉的体积或提升力量。
显然,在确定了阶段健身目标的前提下,用“更多数量来代替重量”就会偏离训练目标。很可能你本想增加肌肉“块”尺寸,结果却锻炼了耐力。
其次,身体的快速适应,导致瓶颈期的出现
在运动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渐增超负荷训练原则”,即不断地超出当前已经习惯的可承受的运动量、强度或密度,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负荷,如此身体才能不断适应和提高。
较轻的重量和较重的重量,一定是轻重量更容易让人适应,更容易让人停留在“运动舒适区”,那么训练效果就会停滞不前。比如以自重深蹲为例,在刚开始阶段会让锻炼者的臀腿有一个明显的力量提升的感觉。但由于体重基本固定,体重所造成的外部刺激无法持续构成渐进的训练负荷,因此只要锻炼者想持续提升力量或臀腿部肌肉的围度,增加重量是必须的。
放到哑铃的训练中也是一样。刚开始当你采用6kg哑铃进行二头弯举就能取得不错的肱二头肌增粗的效果,但如果一直使用这个重量,即便动作次数、组数增多,那也只不过是耐力的增长,对于围度的增长没有帮助。而且随着次数和组数越来越多,肱二头肌耐力的增长也会陷入瓶颈。
第三,训练效果的好坏并不只取决于重量和数量
在前面提到的“渐增超负荷训练原则”中,提到了“也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量、密度等方式”来增加训练负荷。具体来说,会涉及训练频率、训练组数、组间休息时间的因素。
举例来说,当你想通过哑铃训练上肢肌群(主要针对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时,或许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式:
(1)增加训练频率。比如将每周一次的上肢训练增加到两次。
(2)缩短组间休息时间。在训练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间歇休息时间变短,则训练强度自然提高。
(3)增加训练组数。对于普通健身者来说,一个哑铃动作(譬如坐姿向上推肩)做1至3组、每组8至12次或许就够了,但对于想提高力量或者爆发力的资深健身者来说肯定是不够的。
另外,众多不同的训练方式也会影响训练重量和数量,诸如超级组、预疲劳、递减法等方法的运用,并不仅仅只考虑重量和数量,而是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预疲劳法,它的目的是平衡目标肌群中大小不同肌肉的疲劳程度,以便让大小不同的肌肉整体上尽可能同步达到训练极限。
可见,无论是哑铃训练还是其他力量训练,训练重量和数量之间,并不可以用“重量不够、数量来凑”的办法,达到相互等价转化的目的。想取得持续的、好的训练效果,必须先明确训练目标、掌握好渐增原则,同时结合具体训练方式,才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力量训练方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