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多吃主食死得快】
还有人说【少吃主食有隐患】
当代社会各种养生方式层出不穷
对于主食
我们到底能不能多吃?
众说纷纭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主要摄入源
首先能明确的是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确实能使体重迅速下降
也就是说,少吃主食对于减肥还是有用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膳食结构要以“谷物为主”
但过去三十年里
包括谷类在内的国人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一直在减少
到底该不该吃碳水?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分析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团队对受试者的饮食模式和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25年的持续追踪。
研究人员得出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死亡风险之间的U型曲线图:
由曲线图可知:
• 当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55%时,死亡风险最低
• 低于或高于此区间时,死亡风险都会逐渐升高
•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或高于70%,死亡风险较高
•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人群死亡风险最高
以50岁区间的受试者为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小于30%的人群的预期剩余寿命为29.1年,比摄入适量碳水化合物(50%—55%)的人群短4年,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大于65%的人群短3年。
最终结论: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50%—55%)时,死亡风险是最低的!
碳水化合物的选择
既然当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55%时,死亡风险最低,那么我们该怎样选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
少吃精米、精面等高GI(血糖生成指数)、GL(血糖负荷)的碳水化合物,多摄入燕麦等低GI、GL的食物。
GI与GL
GI
为了更科学地考量不同性质的碳水化合物如何影响血糖水平,学者们引入Glycemic Index(GI 血糖生成指数)。
0<GI≤55为低GI区间,56—69为中GI,70—100为高GI。
GI值越低,比如全燕麦,摄入后血糖上升速度越缓慢;GI值越高,摄入后血糖飙升速度越快。长期食用高GI食物,会导致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ps:被打磨、抛光的谷物(精米、白面粉等)失去了麸皮和胚芽,膳食纤维大量流失,会比全谷物的GI值高得多。
GL
GI值不能告诉我们食物传递了多少可供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因此研究者又引入GL(Glycemic Load 血糖负荷或升糖指数)数值。
0<GL<10为低GL区间,10—20为中GL,高于20的为高GL区间。
建议每天食用碳水量的公式:
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克数=总热量×(55%~65%)÷4(每克碳水化合物的热量)
用什么填补碳水化合物的缺失?
答案是:蛋白质
不过,是植物蛋白,不是动物蛋白!
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都是蛋白质的一种,植物蛋白是从植物中萃取的,比如我们常见的豆类,豆腐、豆浆等,还有谷类、蔬菜等都富含植物蛋白。
数据表明:
以大量动物源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动物蛋白和脂肪,来代替碳水化合物的人,相较于以植物蛋白和脂肪,如蔬菜、坚果、全谷物面包等,来代替碳水化合物的人,死亡风险更高。
营养学家范志红表示,长期的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引发糖尿病。
当然,这不是不让你吃碳水化合物和肉。
抑制主食、还不增加动物源性食物的摄入,紧靠蔬果度日会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不足,进而皮肤粗糙、记忆力减退、失眠、情绪剧烈波动。
重点是,会变傻
总结一下,我们要:
1、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控制在50%—55%
2、不能不吃碳水
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克数=总热量×(55%~65%)÷4(每克碳水化合物的热量)
3、少吃精米、精面等高GI、GL的碳水化合物,多摄入燕麦等低GI、GL的食物。
4、选择用植物蛋白填补碳水化合物的缺失,多吃豆类和蔬菜。
所以,主食是一定要吃的
毕竟,碳水一断
人都容易变傻
但是吃的量要控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