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优秀运动员,如果运动不当,都会发生运动损伤。对于普通人,运动损伤会严重降低幸福感;对于运动员而言,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正常训练,甚至对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郭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的运动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只是多数人不知道如何预防。”
定期体检
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决定开始锻炼之前,最好请专业人员做健康状况评估,细致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以降低锻炼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患某些疾病的人,比如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郭黎提醒:“如果是重度的,肯定不能做剧烈运动;而轻度患者,需要征求医生或专业人员意见,了解运动禁忌。”老年人应经常检查血压,并注意是否出现过眩晕或短暂意识丧失,以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等。
总之,应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基础上制订稳妥的运动计划,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定期的体检也可对运动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对训练方案做出适当调整。”郭黎表示。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循序渐进
多数人在刚开始训练时热情高涨,往往运动过度。郭黎指出,在开始阶段,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选择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中等运动强度是个良好的开端。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郭黎建议,有条件的话,在运动中可采用心率和RPE量表等评价适宜的运动强度。
寻求专业指导
在进行任何运动项目时,选择动作的难易程度都要量力而行,动作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郭黎认为,一味盲目坚持,损伤在所难免,甚至危及生命。专业指导人员可以按照你目前的条件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并使你了解如何自我保护,提高防伤意识。
正确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是在正式比赛、训练或运动前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郭黎指出,通过准备活动使得身体和心理都为后续比赛、训练或运动作好准备。另外,准备活动可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因此,准备活动是运动的必要部分。
运动后则需要进行整理活动,使身体逐渐过渡到安静状态,并防止“重力性”休克、降低延迟性肌肉酸痛等,也就是说“运动结束于整理活动”。
运动中合理补水
一般来讲,人出汗最大速率为1.5L/h。在十分炎热而湿度很大的天气里训练,运动员失水可在20磅(10.8kg),占体重的10%。因此,大量出汗可导致水盐代谢障碍,甚至导致热痉挛。若不及时、合理地补充水分,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运动时的补水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的液体以水为首选,当然也可以是运动饮料或果汁,郭黎提醒,应避免饮用茶和含咖啡因的饮料,水温应在8℃~13℃,含盐量在0.15%~0.2%比较适宜。“需要指出,运动中出现脱水,在补充水分、糖和无机盐之间,补水更重要。”运动中补水应遵循提前补充、少量多次的原则。
观察身体反应
“如果在运动中发现刺痛、虚弱或头晕应予以充分注意。”郭黎表示,“这种身体信号往往提示应停止运动。”如果感到不适,应给身体充分的时间进行恢复。普通人在锻炼前应充分了解运动知识,如运动停止的征象——如竭力运动后异常的肌肉酸痛;以前能轻松完成的训练,现在不能完成或很困难;小强度运动使大腿“沉重”;恢复期显著延长;运动能力进行性降低或出现“平台”;厌训或逃避训练。这些都是早期过度训练的征象,应给身体充分的时间进行恢复。
充分恢复
充足的休息和运动后恢复过程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郭黎告诉记者,多数运动爱好者在运动结束后并没有合理的恢复方案。肌肉和组织的修复以及身体能源物质储量的恢复,在运动后恢复期最为明显。一般来说,肌肉需要大约24~48小时进行修复和重建,如果恢复不充分,将会引起组织分解。对于负重力量训练,一般来说同一肌群最好不要连续锻炼两天。
适合的运动服装和装备
不同的项目要按照项目要求着装,选择适合的运动鞋、运动装备和器材,并了解不同项目的着装要求,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避免严重运动伤害事故。
“进食30分种后再运动。”郭黎指出,国外研究发现,午后是较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时间段,原因是经过一上午运动后,人体已经很疲劳,加上午餐后血液重新分配,造成注意力降低。此时如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则容易造成严重运动损伤。
郭黎强调,当感觉注意力降低、身体疲劳时,应适当降低训练难度,“知道何时停止运动对于减轻运动损伤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