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试着跟大家解释一个可能很难找到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你健身的路上遇到的批评总比鼓励多?即便是同个健身房的会员,即便大家都在通过健身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你总会遇到更多的阻力,总是会在健身上有更多的喷子而不是同道中人。
对于普通爱好者,喷子会说都是吃了蛋白粉,我也吃或者我也花时间去练的话一定也能行;
对于练的好的资深爱好者或者大神,喷子会说都是用了药的,我用了药效果不会比他们差;
比如对于力量举或者是举重比赛,对于大级别的喷子会说因为体重大所以力量大;
对于小级别的选手喷子会说,长这么矮,腿短做功距离短,所以才能举这么重;
也有的人不选择贬低他人,而选择抬高自己,比如“想当年我练的时候,深蹲几百公斤跟玩一样” 或者百米成绩超博尔特,扣篮随便扣等等也是时常可以从这些人嘴巴里听到的言论。像这样高估自己,对他人表现不屑一顾,过度自信的例子不只是在网上,现实生活中你也一定时常会遇到。
如果你并不这么觉得,那么很可能,我只是说很可能,您就是喷子本人,恭喜您您真棒!
而之所以这样的情况如此常见,其实是因为达克效应的存在。
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反而更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而能力较高的人,则反而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或者高估其他人的表现。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上学时期的每一个学霸,都总是会觉得自己考完试之后考砸了,可能他们真的是觉得自己考的不够好,错误的估低了自身水平,估高了竞争者水平,不一定都只是虚伪或者为了装逼)
这一效应由康奈尔大学的Kruger和Dunning发现,并于2000年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它。
这一研究结论跟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人们熟悉的无知者无畏这一说法很是契合,很大程度上也验证了达尔文曾说过的一句话“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你很容易发现,这种效应在生活中确实真实的存在这,也可以解释非常多的事情,比如一定程度的仇富仇官现象,觉得富二代就只是有钱一无是处,当官的也只是运气好都是酒囊饭袋,自己去做,到了他们的位置都一定会做的比他们更好,以喷子的眼界,他们只能看到钱,只能看到运气上的差距,却意识不到其他方面的区别。
正是因为了解到了这一效应的存在,我才很好的理解了一件本来很难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喷子是怎么能信誓旦旦靠嘴完成这么多事情而不惭愧的?
而为什么在健身上我们会感觉达克效应很频繁的出现呢?我认为这是由于大众对健身的了解程度依旧不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大部分人没法认识到掌握健身的理论跟实践方法,同时获得一个良好的结果要付出多少努力,要具备多么良好的自我学习跟反思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健身并没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就不太容易理解比自己能力高的人到底厉害在哪里,就意识不到双方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我上我也行,并没有多么难的错觉。凭什么觉得你就能做得比别人更好?纯凭一张嘴吗?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帮助你理解喷子,或者要反喷他们,而是我们该从这种现象的存在中学到些什么。看这篇文章的你很大可能并不是一个喷子,但容易骄傲自满,过高评价自己却是绝大部分人的通病,做出一点点小成绩就志得意满的人很多,认为团队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个人能力出色的人也很多,把失败则归咎于运气或者其他人的人则更多。
按照达克效应的解释,当你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先不要忧虑,你可能只是过低的评价了自己,或者高估了其他人的水平;而如果你总是在某些事情上对自己保持自信,那可能并不是因为你确实有相应的能力,而是你并没能正确认识自己,即使你可能认为这并不太会发生。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正在为生机奔波,我都希望你能更正确的评价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同时对万事万物保有敬畏之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