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本文共3800字,阅读约需8至10分钟。
许多人将节食减肥的失败归因为于“意志薄弱”,而事实上生理因素、情感因素、饮食文化和外在环境在更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减肥的成败。
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文章提供了4种应对策略,减肥者哪怕只要好好执行了其中的一种,都可以获益良多。
以前我的一位女上司有一个习惯,她总是在案头放一包进口的松露巧克力。通常她在两种情况下才吃松露巧克力,当她工作压力巨大、苦思解决方案时,或者当她完成一项工作之后。我问其原因,她说当她打开松露巧克力的包装时,就会闻到这款巧克力的味道。放到嘴里含着时,这种巧克力的口感会让她放松下来,并且也会让心情好起来。所以,她有时候也会买很多,分送给我们这些同事。
我当时只是以为这是一种女人特有的饮食习惯而已,后来才知道食物确实可以引起人类内心情感的变化。阻碍我们饮食控制失败的因素,并非只是因为饥饿的折磨或意志不够坚强。现实的饮食环境、文化习惯和饮食导致对内心情感的影响等因素,都极大地左右着饮食减肥的成败,而我们却像鱼儿在水中一样,后知后觉甚至了无所知。
是什么让节食减肥如此之难,大多数人将以失败告终?
因素1:难以抵挡“进食碳水的幸福感”
富含碳水的食物(尤其是甜食),包括了各种米面、水果、糕点、饮料、零食等等,这些食物都会刺激大脑中血清素的生产,进而让人放松并产生幸福感。前面提到的女上司吃松露巧克力就是“进食碳水获得幸福感”的例子。所以,表现人类幸福的摄影作品,常常采用人们对着蛋糕、水果微笑的镜头,饮料或巧克力的广告也喜欢特写“食物入口后人物闭眼享受美食”的幸福表情,这并非只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其科学依据。
反之,减少或控制碳水的摄入会降低血清素的水平,令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人在承受压力和情绪低谷时,喜欢大吃一顿。当然并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接着看下一条。
因素2:除了饥饿,饮食行为更受到情绪的强烈影响
于是,问题来了。这位女上司说,她只是在打开松露巧克力的包装时,就已经感觉放松了许多。就算是将巧克力放到嘴里,制造幸福感的血清素也不会立刻就被生产出来并发挥作用吧?所以食物的外观、包装、气味、口感、质感等各方面都在综合发挥作用。我们更多地受到个人喜好、感觉、心情、视觉感受等等因素的刺激,采取进食行动。换言之,很多时候人们吃东西的行为是情绪化的,而不仅仅受饥饿支配。
节食减肥者或者为了练出魔鬼身材而精确计算卡路里的健身者,企图用“理智”来代替这种原始的近乎本能的情绪化饮食行为,过程和结局就可想而知。过程一定痛苦,因为想吃而不能吃,无法顺应情绪的需要,人为制造“痛苦感”。结局就是,节食减肥半途而废成为多数人的常态。
贴士:按常理,情绪好才胃口大开,为什么有些人焦虑时却也食量大增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婴儿期错误的养育方式导致这一结果。婴儿哭,有可能是因为饥饿,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太冷或太热、尿裤子了、身体不舒服等),但父母在找不到明确原因时多半会猜想孩子是饿了,于是立即喂奶。结果,婴儿在“不舒服的身体反应”和“吃”之间建立起心理和行为关联。饥饿,只不过是导致“吃”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罢了。
因素3:喜食米面的饮食文化,加剧了中国人节食减肥的难度
中国人喜食米面,进而延伸到对以米面为原料制作出的各种高碳水类食物的偏好。中国传统的各种米面类食物数不胜数,花样层出不穷。到现代,食品工业又发展出了更多的新式糕点,大家想想这些年中国人在月饼上的创新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在这样的饮食文化中长大,却需要在减肥时严格控制碳水,你说有多难?
南方人喜食稻米,北方人好吃面食。所以,南方人所谓的“吃饭”是指主食必须是米饭,北方人“吃饭”是指吃过了面食。如果南方人餐桌上没有米饭,而北方人没吃面食,那顿饭基本上就不算吃过,顶多算是打个牙祭、换换口味、尝个鲜,算不上正餐。“人是铁、饭是钢”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深刻反映。
著名的“阿特金斯饮食法”以近乎苛刻的碳水控制、放任高脂肪高蛋白摄入以及惊人的减肥效果而著称。没有尝试过的人总以为那正是再完美不过的饮食减肥法,居然可以畅开肚子进食大鱼大肉,更不用饿肚子。事实上,关于阿特金斯减肥法的大量研究和试验都表明,高比例的受试者会中途放弃。以中国人喜食碳水的习惯,用不了几天就受不了“阿特金斯饮食法”这种几乎没有任何碳水的吃法。
更进一步,由历史、民族、文化,包括家庭传统塑造出来的饮食习惯,会极为顽强、稳定地保留在每一个人身上、并代代相传。而节食则是反其道而行,要多难,有多难!胜算几何?
因素4:现代生活方式营造出“增肥”的大环境
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进程,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快速地西方化和现代化。西方化和现代化的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点点滴滴、时时刻刻的“进步”让人们更容易获得可口、美味、高热量的食物,更少地使用身体进行活动,例如出门、走路、逛商店。
现代食品工业、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创新的食物、更方便的购买方式(例如网上点餐),都让我们吃得更多,而热量也更高。同时家家户户有车,到处有电梯,足不出门就能办妥所有事务的生活方式,让身体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也越来越少。这种现代生活方式营造出的大环境,恰恰极好地应用了“热量盈余”的增肥理论。不胖,才怪!
从生理反应、情绪到饮食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大环境,每一个因素都足以超越“饥饿”对饮食失败的影响程度,而我们却以为节食减肥失败主要是“意志力薄弱”。不过,从上述这些因素来看,能够节食减肥成功者,确实都算得上“意志坚强者”。即,节食减肥失败并不能归因于“意志力薄弱”,而想要成功则必须是“意志坚强者”。否则,如何从“增肥的大环境”中突围呢?
然而,这些导致节食减肥失败的重要因素,并不构成为减肥失败开脱的借口。因为,只要肥肉还长在身上,美貌和健康就仍会远离,除非你觉得无所谓。在面对这些强大的影响因素时,必须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加以应对:
办法1:划出节食减肥的时间段
贴士:这个办法可以令人在节食期间也有机会满足”进食碳水的幸福感“,却又不影响减肥大局。
许多人会在减肥开始时说,“明天我就开始减肥了”,然后确实开始了,但终点在哪里?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减肥效果不明显时,让人更快地放弃,因为看不到希望。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朋友甲要走一条看起来很长的路,才能到达终点,所以他根本不想开始。一位朋友则告诉他一个方法,每过五个路口就算完成一个小目标,再继续走接下来的五个路口。结果这位朋友甲发现一共也就走了20个路口,分四段就走完了,很轻松。
节食减肥者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给自己划定一个节食时期(比如三个月),再在其中划出更小的时间段(比如以周、十天或半个月为单位),这样坚持起来就不困难了。
另外,有些人可能听过“欺骗餐”或“欺骗日”一说,也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比如一周)有一天可以不用控制饮食,吃自己想吃的食物。御行君将这种做法视为节食过程中“必要的中途休息”,对于美食的欲望在得到一次满足后,身体就像加满了油的车,又可以上路了。持续的节食,则像永远绷紧的弓弦,要么崩断、要么疲软。
办法2:少饭局(聚餐)、少饮酒
贴士:这个办法的目的在于减少饮食文化传统对食物量和热量值摄入的影响。
聚餐、饭局和饮酒,是最能体现饮食文化的机会。中国人的饭局、饮酒,喜欢边吃边聊,而且强调要”吃好喝好“。其重要标准就是,吃得多、喝得多、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又往往反过来助长饮食情绪的高涨,以及食欲的增长。
边吃边聊的习惯,让人吃得更多,所以参加聚餐、喝酒,喝多吃撑是常态。特别是酒精类饮料,不仅自身提供了大量的热量,而且推高了聚餐者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去大量食物。每个聚餐者的深切体会是,每次聚餐都会吃到撑,其实并不想这样,但它总是不出意外地注定发生。有统计数据指出,一次普通的以火锅为主的聚餐,每个出席者摄入的平均热量高达2000千卡。要知道辛苦长跑一小时,也只是消耗600千卡左右的热量。更悲剧的是,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连续奔跑1小时的能力。
办法3:定期测量和记录身体变化情况,获得正向反馈
减肥成功必须反应到身体变化上,因此严肃的减肥者(包括健身者)有必要定期测量和记录身体变化情况,比如体脂率、腰围、体重等数据,最好能进行拍照,以便日后进行直观的对比。当身体数据不断改善、体形日益变好,减肥者就会得到积极的反馈,从而获得更大的信心和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正向反馈,可以让工作和学习的效果更好,心理学上称之为立即增强和连续增强方式,即正确的表现应及时获得奖励,效果最好。健身大神施瓦辛格就曾说过,他从一开始健身就将训练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同时他每个月都会进行体形各角度拍照和详细的身体测量,包括腰、臀、臂、颈、肩、腿等身体各部位围度的变化,以便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
办法4:尽可能制造身体活动的机会,或者至少每周安排三次运动健身
按照主流的“能量负平稳”减肥理论,形成和保持能量缺口,是减肥成功的关键。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大环境则正好相反,鼓励“多吃少动”。所以,想减肥成功,就必须让自己动起来,以加强热量的消耗,而不是只将希望寄托在控制饮食上。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会有多难!
一种办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制造更多的身体活动机会,比如多走楼梯、步行或骑车至附近商店购物、休息时多去户外而不是宅在家中。
更好更有效的办法则是参加运动健身,每周安排三次运动,就足以累计运动效果,让你长期保持健康,拥有较正常的体形,不必为节食、减肥而发愁。
节食减肥是否成功,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解决方案也没有“一招鲜”,可以让人一劳永逸。失败首先源于认知错误,所以别简单归因,比如吃得太多或者动得太少。否则,很可能在减肥之路上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