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875字,阅读约需要花费10分钟。
一、英年早逝的悲剧
李峰才四十出头。那天是周五,下了班,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晚上先去父母家探望一下二老,吃完饭再回家。步入父母家所住的高层公寓电梯时,他恰好碰到了熟识的父母家的邻居。然而,还没寒暄两句,他就眼前一黑倒在了电梯里,后送医被确认为脑溢血。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醒来,三天后离世。
李峰生前开着一家小公司,做着建筑材料的生意,这些年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生意也还不错。在上海这十几年房价突飞猛进的日子里,他看准时机,先后买入了五六套房子。他是独子,父母是国家干部,本就家庭殷实。在该结婚的年龄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在外人看来,可谓志得意满,标准的人生赢家。然而他的突然离世,将原本的人生轨迹中止,也改变了家人的命运,留下幼儿发妻和白发苍苍的父母。
在做生意的这些年里,李峰的生活非常不规律,经常性的饮酒、饭局和熬夜,早就将他的身体催肥,在三十几岁时就已经查出了高血压等疾病。然而,在用药物控制血压之后,他又非常地随意,只要血压一稳定,吃药想起来就吃、想不起来就不吃,而以往饮食无度、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丝毫没有调整。不过他也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也去办了一张健身会员卡,然而去了没几次就束之高阁了。他曾多次对家人说,实在没时间去运动。
二、企业主和白领们糟糕的健康状况
李峰的遭遇并非个案。《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对252位中国企业家的家庭和工作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家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65小时,其中近2成受访者没有休息日每天都工作,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报告还说,这些企业家每周平均用在交际应酬上的时间超过17个小时,而健身的频率却少到只有每周0.5次,即每两周才会参加一次体育锻炼。这样的运动频率至多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有心理安慰的作用,却无助于改善健康状况。
中国人做生意的交际方式,几乎就等同于饭局。有营养学家统计指出,一次饭局平均的热量摄入高达2000千卡。以生意场一次饭局3小时计算,如果某个企业家的交际方式主要是出席饭局,那么每周差不多要出席5至6次饭局,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外出谈生意吃饭,仅每周饭局一项就将摄入高达10000至12000千卡的热量。以跑步1小时消耗热量700千卡计,这些热量需要累计跑步14至17个小时才能消耗掉,这几乎等同于他们用于交际应酬的时间。考虑到他们远超常人的工作时间,他们确实高度配合了增肥的标准操作:大量的热量摄入,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可以用于商谈生意的饭局时间,只有晚餐时段最为合适,这更助长了大量的剩余热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的堆积程度。各种疾病的提前光顾,就成了大概率要发生的事件。
企业家之外职场白领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前程无忧、经济之声等机构所做的统计调查表明,职场白领中能够每周都去健身房健身的人只有12%,每个月去1至2次的人占了44%,剩余的人是办了卡、基本不去的,也高达44%。从健身促进健康和累积健身效果的角度来说,只有那12%的人勉强算是有意义的。因为每周运动频率达不到3次,运动效果仍旧无法累积,健身效果基本可以忽略。速途研究院发布的《健身App使用报告》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现实,从健身App上统计得出的每周健身次数表明,每周2次以下的运动者占比超过6成。这样的运动现实反映到白领们的健康状况上,情况可想而知:来自《2018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的数据是,从2013年至2017年的五年间,上海白领们的体重超重率上升15%,血压偏高上升11%,血糖过高上升约6%。
三、想健康,请投入时间运动
我们明明知道运动健身是唯一能有效改善健康状况的手段,为什么还是会任由健康状况的恶化,或者像李峰一样会放任身体的垮掉呢?因为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事务,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忙,没有时间运动健身,是许多人不去健身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说理由。御行君并不认为不去健身的人就是懒,就是找借口,也不认同举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样的例子来佐证人人有时间健身,因为平头百姓生活的忙碌程度和压力,并不一定比这些政界要人低或小。对于想要通过运动拥有健康的人来说,认识到“足够的时间投入”是必要条件之一,甚至可以说是首要条件,才是最重要的。它比运动技术本身还重要,是整个运动健身的基础,无法绕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每周至少达到三次运动频率,才可以累积像样的健身效果。身体对于运动的适应也需要时间,过少的运动频率,会始终让身体处于不断地再适应阶段,其表现就是偶尔的运动之后,每次都会有几天的肌肉酸痛。再说运动减肥的效果,哪怕是初次运动减肥的新手,在初始阶段减肥速度比较快,也需要1至3个月的时间来达到一定的减肥目标。不过,想要达到理想的体脂率目标并长期保持,则需要更久的时间,这中间将会遭遇多次的平台期。那些想拥有凹凸有致的魔鬼身材的人,还需要进行力量训练,通过增肌和刷脂的循环,来不断改善体形。这个过程有可能长达数年之久。因此,说“健身是以年为单位来衡量的”,并非夸张,而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无论你是想减脂、增肌,还是仅仅为了保持长久的健康,概莫如是。
简而言之,想健康,请投入时间做运动。正如想读大学,请投入时间好好学习一样。
四、解决之道
问题是,“我真的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健身”,怎么办?这是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运动健身人士的困扰。
先做一下心理建设吧,怎么做?检查一下,在你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来看运动健身这件事的。这非常重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自我思想工作。这也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健身工作内容,在运动心理学中,关于运动健身“动力”的讨论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动力,是心理建造的行为,可以激发和指挥自我更好地达成期望的运动目标。然而,在现实操作中,无论是自我锻炼者,还是去健身房跟着私教训练的朋友,几乎没人在意过心理建设和健身动力的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是,具体怎么做呢?花点时间,观察和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没有时间去健身,但却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比如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每天花数小时玩手机,花费一年的时间筹备婚礼,照顾生病的家人,经常性地参加聚会,每过一段时间就出去旅行,花时间参加考试提升专业技能等等。你会发现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做的事,都是你认为很重要的事。玩手机重要吗?当然重要(虽然它看起来不重要),因为现在许多人相当的社交生活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大量的资讯来源也是来自手机。结论就是,重要的事才值得投入时间去做,这件事的优先级才高,反过来说就是,优先级足够高的事,才会有时间,也一定有时间。
那么,看看运动健身这件事现在处于什么优先级上?如果现在无病无灾,那么它当然不重要。即便是有了疾病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药物将病情控制在非疼痛或迫在眉睫的状态,让人忽略健康的重要性,因为不影响当前的生活质量或状态。运动健身不重要,也就意味着运动健身在日常事务中没有优先级,那么一定没有时间。所以,要从长远来仔细思考,认清健康到底对于自己、家人,甚至对你的职业生涯和赚钱的多少产生的影响,才能重新划定运动健身的优先级。重新排定优先级,才能彻底解决“没有时间”的问题。
思考一下:为什么得了重病期望重获健康的人,反而更有时间去运动健身呢?
实际上,取得初步的减肥效果,并不是很花时间,从每周三次运动做起就行了。假设你是一位每天要陪孩子做作业的爸爸或妈妈来说,这远比你一周要花的陪读时间要少得多。以一次运动45分钟计算,一周三次的运动总时间也就是2小时15分钟。这个时长只比电影《黑衣人全球追缉》的时长多20分钟,却比电影《流浪地球》少10分钟,也就相当于看一部电影的时间。具体点说,可以将一次运动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某个工作日的晚上,而将另两次运动安排在周六和周日,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前提仍旧是,健身在你这里的优先级够吗?
增肌所需的时长会比较久,难度也比较高,但那不是多数人的健身目标。以普遍的运动减肥诉求来说,制订一个为期2个月的有氧运动(可以慢跑为主)减肥计划,每周运动至少三次,每次保证有45分钟时间,那么多数人在2个月内都会取得不错的减肥效果,并不需要你等待几年的时间。这2个月,一共8周,总运动次数24次,总用时18小时。前面已经计算过了,这和参加5至6次的饭局时间相当。
初步减肥成功之后,然后呢?还是需要投入时间运动啊,那是一定的。你不会认为健康这么珍贵的东西,可以不劳而获吧?但是一旦养成长期运动健身的习惯,你的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能有效地燃烧脂肪,也就是说保持理想体脂率的难度就不会像开始时那么困难。除非你想追求魔鬼身材,否则一周三四次的运动频率足够不让你胖起来了,甚至偶尔的停训一段时间,或者放纵一次口腹之欲,问题也不是太大。而且,恢复运动时,由于有运动基础在,身体也能更快地适应。如果还能配合科学的饮食,运动减肥及保持理想体脂率的效果会更好,也无需增加运动时间。
五、结语
李峰这样,由于缺乏运动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英年早逝的悲剧,本不该发生。运动健身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初见减肥成效两个月就够了,也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没有时间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它的优先级没有排上号。所以,重新认识和定位健康在生活中的位置和重要性至关重要。
一旦解决了健康的优先级问题,达成初步减肥的目标只要分两步走就行了:一每周运动三次,总用时2小时15分钟,两个月就能初见减肥成效;二配合科学饮食,每周三四次的运动频率也足够让你长久保持苗条的身材了。
人生很美好,生命很可贵。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的方式,不仅仅包括了工作、美食,还有健康。而健康,需要投入运动时间来悉心呵护,舍此无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