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大鹏为王严老师入门弟子,北京市健美比赛亚军。下文是他在运动生理学方面的一篇有关运动与心脏健康的科普文章……
1
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循环系统让血液在体内周而复始的沿一个方向流动。这个循环体系又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通过收缩将缺乏氧气的体静脉血液“泵入”肺循环,补充氧气后变为肺静脉血回到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将肺循环回心脏的富含氧气的血液(体动脉血)“泵入”体循环,消耗完氧气后变为体静脉血再回到右心房。
心脏的构成
心脏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而这些心肌细胞又可分为两类:
工作细胞:占绝大多数,构成了心室、心房并执行“收缩”的工作。
自律细胞:能够传到兴奋,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动生成节律并按节律传到兴奋(类似节拍器)。
上面这些都记不住也没关系,您只要知道两条重要信息就行:
1、心脏是通过心室和心房的规律收缩将血液运送至身体各处的,好像一台水泵。
2、心脏主要的构成是心肌细胞,而且这些肌细胞在两次收缩间有200毫秒左右的“不应期”,也就是心脏这块肌肉不会像小腿那样抽筋(强直收缩)。
2
运动改变心脏
既然心脏也是一块肌肉,那么是不是也会像其它骨骼肌那样越练越大呢?答案是肯定的,运动员的心脏会出现“心肌肥大”的现象。
等等,心肌肥大好像不是什么好事情吧?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会产生心肌肥大,听起来都是些要命的毛病啊!
不必担心,此“肥大”不同于彼“肥大”。
病理性心肌肥大会造成心脏扩张、心肌松弛、收缩和泵血能力下降、ATP酶活性下降等状况,而且有些还是不可逆的变化,即使轻微的运动也会造成不适的感觉。而运动员的心肌肥大是为了适应更大的运动量主动做出的适应性改善,泵血能力、心力储备都得到了增强。但是,运动产生的心脏功能增强不是永久性的,停止运动几年后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结论:运动造成的心肌肥大是良性的,而要保持这种“增强版”的心脏就需要坚持运动。
锻炼从娃娃抓起?
既然心脏真的可以越练越强,那么是不是应该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下一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啊?应该说这个结论只对了50%。下面咱们就分析一下,是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从娃娃抓起。
大家再看一下前面的心脏图片,心脏是通过收缩将心室的血液“泵”到全身的,那么心脏要想增加泵血量可以有几种方式呢?
运动性心腔扩大
第一种方式就是将心腔的容积变大,这样一次收缩就能泵出更多的血液。通过长期坚持耐力运动可以实现增加心腔的容积的心肌肥大。
手绘示意图,大家凑合看吧
运动性心肌壁增厚
第二种方式就是增加心脏收缩的速度和力量,每分钟多收缩几次也可以泵出更多的血液。通过长期力量训练就可以实现增加心脏收缩能力的心肌肥大。这种心肌肥大不会增加心腔的容积,只是增厚了心房和心室肌肉的厚度。
手绘示意图,大家凑合看吧
结论
对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如过早的开始力量训练可能导致心腔壁增厚,而心腔容积的发展则受到了限制。也就是说,刚开始训练时运动成绩会有很大提高,但随着年龄增长运动水平会过早出现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成年人运动与心脏
那么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还有必要再关注运动性心肌肥大的问题了吗?
如果可以预判泵血能力的强弱,可以帮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比如,心脏泵血能力强,则代表我们可以接受更多的高强度短间歇的运动,比如HIIT、Crossfit等。如果心脏泵血能力先天不够强,我们则应该从增大心腔容积的角度下手,保持规律的低强度有氧运动以增加心脏输出量。比如快走、慢跑等。
本期我们介绍了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不仅对青少年时期的运动选择有指导意义,还与成年人的运动水平提高有关系。下期我们将介绍一下运动性心肌肥大受哪些人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具体判断多大的强度适合增加心腔容量,多大强度更偏向增加心肌的力量和厚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