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早起更重要的,其实是找准自己的“高效时间段”并加以利用。
早起不是万能的
决定一个人是“百灵鸟”还是“猫头鹰”,主要由到基因的影响(54%),其次才是成长环境、年龄等后天因素。
这么一来,“早起”还是一个必须坚持的目标吗?
锁定“高效时间段”
才是高手的必备技能
早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其实有比“早起”更好的手段。
美国JotForm 创始人博恩·崔西就说:
前麦肯锡亚洲合伙人、全球咨询总监中村诚一曾讲过一个故事:
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也能用在其中:
20%的高效率时间段,能帮助你完成一天中80%的事情。
你的财富藏在“黄金时间”里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黄金时间”,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以下有三点方法:
第一, 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打分
作家 Yulia Yaganova 建议大家进行一项为期3周的实验,在每小时结束时,用 1 到 10 的分值给自己的精力、注意力和动力打分。
这样坚持3周,排除掉异常情况(比如失眠、生病),你就能知道自己的黄金时期,能把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安排在这上面。
第二, 提前为自己的黄金时间段做好准备
知乎学习类大V白诗诗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例子,他发现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是三个时间段:
上午8到10点,下午2到5点,晚上6点30到10点,一共8个半小时。
为了这8个半小时,他会提前做好很多准备,比如中午会午睡;下午5点40哪怕不困也要眯一会;准备好巧克力、香蕉能补充能量的食物…
总而言之,他会提前做好准备,保证这最高效的几个小时能够被有效利用,而不是被白白浪费掉。
我有个前辈的做法也值得学习,他知道自己早上的工作效率最高,所以他每天早上总会提前15分钟到公司,把早餐吃完、上完厕所、打好热水,把所有琐事都处理好。
上班时间一到,他就可以安然地坐在办公桌前,高效地处理事情。
第三、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或许有人会说,我也知道要在自己的黄金时间集中精神,但同事、老板总是有事情找我,我的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那怎么办?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树立起规则,事先与同事和老板沟通:这个时间段我的效率最高,必须集中精神完成最困难的工作,如果不是要紧的事情请稍后再找我。
只要你充分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这个习惯,并且能一直坚持,别人也会尊重你的习惯,让你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时间。
另外,一旦开始工作,就要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手机可以收起来,无需用到的页面可以关掉,尽可能地保证自己在这段时间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可干可不干的事儿才有创造性
干什么都行的时间才是你的时间
到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本文的要点:
1. 早起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黄金时间”不同;
2. 你可以通过记录、打分的方式,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
3. 在自己的“黄金时间”内,尽可能做最困难、最烧脑的工作,并尽量不被打扰。
请记住,不是早起让你成功,而是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让你成功。
一味打鸡血的勤奋并没有用,这只是背离了客观规律的自我陶醉,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对别人有效的“早起”法则,并不一定适合你,你只能参考但不能全抄,生搬硬套别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东施效颦,影响工作和生活,害的还是自己。
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借用万维钢老师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