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堪称我们现在最最最烦恼的事情。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成长成人,需要家长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实际上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为什么想要孩子更努力一点,ta却总是不听话?是自然的叛逆心理吗?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0 1
先做自己,再做父母
如果你想要孩子培养某种好习惯,要先做自己,再做父母。
什么是做自己?这意味着你的重心不是百分百放在孩子身上,把一部分空间留给自己,让自己回归或者学会生活。
“我都把化妆品的钱给你报钢琴班了,你为什么还不好好学?”
“你的成绩,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
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爸妈在我们耳边经常吼出来的话,他们往往因为成绩得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深感愤怒。他们把未来的希望双双压在你的身上,希望你一鸣惊人,超越他们。
但却不知道,以小孩子的智商和经历,根本不会懂你,他只感受到了成山的压力,以及爸爸妈妈可能不喜欢他的态度。
而对父母来说,做自己就意味着不放弃自我成长,让孩子看到你对生活的态度,成为他们的动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孩子读书,那么就带着孩子一起读,把读书的氛围带给他,而不是在一旁监督,什么也不干。
前一阵,北大才女陈更在第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上荣获冠军。她连续参加了很多次《中国诗词大会》,甚至录播厅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她。
但是她的本专业学习却是一点都没有落下。在录制现场,你会看到她手里始终拿着一本书,全英文的文献。录制现场有多么嘈杂大家可想而知,但却丝毫影响不到她的阅读。
“你看看人家小孩,多爱读书,再看看你!”
殊不知,陈更爱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小时候父母的启蒙,因为她的父母也热爱文学,喜欢看书,这才感染了陈更从小就喜欢读书。
为了让陈更有更多的素材,每年假期,家人会特意带着她去外地旅游,写游记,她小学时写的作文常常被当范文在班级朗读。
0 2
成为孩子的榜样
想想,在孩子没出生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拼搏向上的,还是浑浑噩噩的?;是井井有条的,还是乱七八糟的?
有了孩子之后,你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回家就在床上一躺,拿起ipad就开始看?
殊不知父母是孩子每天面对的第一级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到眼里,学在心里。
不想孩子过多的接触电子产品,自己在家的时候就要少看手机或电视;不想孩子吃过多的垃圾食品,就要和孩子一起培养健康饮食习惯;不想孩子太懒惰,就和孩子一起去运动,而不是简单地口头教育两三句。
这就是言传身教。小编再举个例子吧~
陈飞宇大家都知道,爸爸是大导演陈凯歌,凭借《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和巅峰之作《霸王别姬》叱咤国际影坛,名声响彻国内外;妈妈陈红,年轻时则是名动影坛的“内地第一美人”,可谓是倾城绝色、明媚照人~
他就是名副其实的星二代、富二代呀。但陈凯歌从没有强迫他做过任何选择。
陈凯歌说过:“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以他爸为榜样,我是在无形之中做的榜样,巧妙的做榜样,并没有强迫他们。”
作为父亲和导演,他尊重孩子的一切选择,他和孩子一起看剧本,画人物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成因,整整聊了十天,每天十个小时。
0 3
跟孩子一起成长
小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而和孩子一起成长何尝不是我们的第二次人生。
“爸爸,这是年轻的你呀?好帅呀!”当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什么时候把自我成长丢弃了。
其实,很多父母在已婚已育后都走进了一个误区,不是说有了孩子就没时间提升和管理自己了,而是找到了一个不愿意提升和管理自己的借口,放任自我,得过且过。
生完孩子的妈妈也是一样,很多从此将重心转移到孩子也寄托希望于孩子,不再考虑自己所向往的,而最后往往让自己过得越来越疲惫还不快乐,直到希望变成了重压。
其实不然,把自己活得精彩了,孩子与家庭也会随之感染。觉得围着孩子转太疲惫,就抽空提升做自己想做的;产后身体大不如前,就利用碎片时间去锻炼;想减肥就开始管理饮食,去健身房举举铁。
你吃得健康,宝宝也会跟着吃得健康科学营养,你是个瘦子,宝宝也不会胖到哪里去,最后宝宝会以父母为榜样,“将来我也想活得像爸爸妈妈这样。”
还是那句话~只有你变了,你的生活变了,你的孩子随之也会发生好的改变;只有爸爸妈妈携手并进,才能够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