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接触了很多前叉患者,也在看一些论坛上叉友们的互动,很多东西看的我们很心急,但又没办法一个一个的去跟每个叉友把问题说明白,总结了一些叉友们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少走弯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盲目攀比
我们最最最最常听到的患者的问题之一:“和我同一天做手术的那个,上周就已经到脱拐走路了,我为什么还不能?” 经过进一步的问询才知道,这位患者所说的那位病友,虽然听起来和他一样都是前叉合并半月板修复,但是前叉重建的移植物不同,半月板修复位置不一样。即使听起来都是同一位置取腱,同一处半月板修复,但是重建的骨道位置也可能不一样,韧带强度不一样,肌肉力量基础不一样,半月板损伤的形态也不一样,等等这些因素,有些需要仔细看手术记录才会知道,有些在手术记录上也不会体现。所以并不是看似和别人一样的手术,就一定和别人进度相同。
>
2.不能有一点疼痛
角度受限大多和粘连有关,那么掰角度的时候克服粘连就会伴有疼痛,专业的康复师会评估疼痛的程度和位置,采取合适的手法和体位下角度,疼痛大多是可控的。如果一点点疼痛都忍耐不了,角度进展一定会比较慢,从而影响整个康复周期。
>
3.越疼越好
矫枉不能过正,掰角度这个事,因为大家都说掰角度一定会疼,所以有些对自己比较狠的患者,认为越疼越好,痛苦与收获一定成正比。其实虽然疼痛是会有的,但有时候限制角度的因素是要具体评估的,有的是膝关节内的粘连,有些是因为肌肉紧张产生的对抗,有些是在其它解剖平面的问题,还有是髌股关节的问题或是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有合并伤的患者,角度受限的原因就更多了,这个时候如果不仔细辨别,而且把疼痛当成好事,可能会造成不该有的损伤。我们就曾经遇到过术后掰角度造成股四头肌拉伤的患者。所以,疼痛虽然是可接受的,但不是我们追求的,更是不能忽略的。一定要鉴别疼痛,从疼痛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下一步治疗方案的调整。
>
4.医生的话只听一半
曾经有个术后2个月已经卧床不动1个月的患者和我们说,术后自己曾经练过力量也掰过角度,但是因为肿胀,医生说别练了,所以就卧床了。仔细一问才知道,医生说的是“如果肿的太严重就先歇一歇”。患者只记住了“歇”,却忽略了一声所说的“如果”和“先”。意思是肿的严重就暂缓或减少训练量,而不是停止训练。
医生们的门诊量较大,复查的时候往往不能像住院期间一样给患者们反复的解释,还可能说的比较快,这时候如果不能完全理解,一定要问清楚,千万不要只听一半,更不要听了一半之后自己想象和猜测。
>
5.忽略“合并伤”
和我们第一条说的不要盲目攀比的道理一样,前交叉韧带手术有时候会伴有其它损伤,称为“合并伤”,如半月板切除,半月板缝合,内侧副韧带损伤,软骨损伤,支持带损伤,有的甚至还合并后叉损伤。医院有时候给的康复进度标准,是单纯前叉的标准。有些医院比较细致一些,给的标准是1+1的标准,也就是前叉和某一个合并伤。但有时候我们是1+N的伤,也就是前叉和多种合并伤,那么康复进度和方法也会不一样。当然,医院给的康复标准相对安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还是要提醒大家,康复中一定不要忽略合并伤。
>
6.单纯以时间而不是以功能作为能否开始运动的标准
我们平时听到的另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我XX术后X个月了,可以做XX了吗?曾经有个术后8个月的运动员,在自媒体上发布自己练习带球变向过人的视频,下面网友说,还没到一年就跑,等着二断吧!其实这个运动员的患侧肌力已经恢复到健侧的95%,屈伸肌力比例>75%, 等速伸膝峰值将近300,屈伸曲线顺滑,闭环平整,而且在康复期间还强化了髋关节、踝关节以及核心功能,本体感觉很好,跳跃和急停急转的动作都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训练,经历了多种不稳定训练。虽然组织还没有长到韧度最强的时候,高对抗的比赛还没有参加,但是有康复师监控的训练,是完全可以参加的。 的确,学术届有很多的推荐时间点,尤其对于运动员来说,有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适合重返赛场的时间(一年左右)。这些认知,一是基于组织生长的自然规律,二是基于病例统计。即使是临床研究,也是基于相似的康复方案完成康复治疗后,经过功能力量测评后,统计时间节点得出的结论。所以,别人在某个周期可以恢复到一定的情况,不代表你能恢复到这个情况,别人没有恢复到,也不代表你不能恢复到。能否开始运动,在尊重组织生长所需时间规律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功能和力量恢复情况作为标准,而不是仅以时间作为唯一标准。
>
7.已经确定要手术却一拖再拖
是否需要手术,是医生要给的建议,在这里我们不做赘述。但是想说说平时见到的患者中最令我们心痛的事情,就是已经确定要手术,确拖到一年多才做,结果由单纯前叉变成前叉+半月板+软骨损伤,甚至有些还发生了另一侧的损伤。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医生建议手术,说明医生认为这个稳定结构的功能已经丧失,不能保护膝关节,且根据受伤时间和程度判断其不能自行恢复,而且医生考虑了患者年龄和职业等因素,认为手术是最好的治疗。短时间的等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长时间带着不稳定的膝关节正常生活和工作,会造成对膝关节内其它组织的进一步磨损或破坏。(适宜的时间阶段每个医生的认知不同,在这里也不便说应该在什么时间完成手术,但可以说的是,拖一两年才做真的是太久了)
>
8.手术越早越好
接上一段说的,手术不宜拖太久。但也要强调的是,一般医生也不会选择急性期手术。术前尽量不要肿,活动度较好,肌力不要退化太多,这几个因素对于术后恢复都很重要。所以如果医生给你开了手术单,却让你等几周,这也是正常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术前康复治疗,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先根据医生建议回家消肿、恢复角度,维持肌力,不要催促医生哦。
>
9.角度就是一切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屈伸角度至关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还有胫骨相对股骨的旋转角度、髌股关节活动度、肌力、协调性、平衡、本体感觉、步态等等。
>
10.只关注膝关节而忽略相邻关节和整体
下肢是一个整体,髋膝踝共同承担着体重,所有日常的闭链动作,都是由都是下肢的力学传递。力量和协调偏差的髋、踝,会让膝关节承受更多的负荷尤其是剪切力。很多患者前叉受伤的原因,就是相邻关节尤其是髋关节的控制不良导致的。在膝关节术后康复中,应当注重相邻关节的整体力量提升,对于预防二次损伤非常重要。
>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方法或途径,早早回归健康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