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拖鞋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属于必备品,它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在步态周期中的特殊性,极易影像周围肌肉的正常发力状态,从而影响其他部位的问题。此文就从拖鞋对于步态周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给大家带来思路上的启发。
关键词:拖鞋、步态、附横关节、代偿
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我们下班回家后,会第一时间换上轻便舒适的鞋子(不再外出),每个家庭进门口都会摆放各式各样的鞋子,大多数人都会选拖鞋;甚至有很多人夏天喜欢穿拖鞋外出,那拖鞋在步态中又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呢?
>
先看拖鞋与咱们平时的普通运动鞋有啥区别。
最主要的几个区别是:第一是拖鞋没有完整的鞋面(鞋帮),这就意味着拖鞋不会像其他普通鞋一样包裹性好,在足跟触地期跟骨左右晃动落地不受鞋影响;第二是鞋子的后部重量没有承托,普通鞋的鞋后跟挂在突出的跟骨跟腱上,无需考虑鞋的重量问题,穿拖鞋如果不管后跟重量就易出现与地面的反复摩擦;第三是拖鞋鞋底要不就是整体过度柔软,要不就是整体硬度高,过度柔软的鞋底,会让足部中后部的支撑力度下降。硬度过高的鞋底,在足趾离地期的蹬地无法完整完成。
>
在步态周期中分站立期(推进期)、摆荡期。站立期又分脚跟触地期、平足期、站立中期、脚跟离地期、脚趾离地期。摆荡期分摆荡初、中、后期。足跟触地期足背屈肌离心收缩主动让足踝关节往下变成蹠屈,股四头肌离心收缩来让膝关节稍微屈来吸收重力的冲击,髋关节屈曲30度,髋伸肌等长收缩。平足期踝关节快速蹠屈到5-10度足背屈肌离心收缩控制角度。膝关节屈曲15度左右,膝关节的伸肌(股四头肌为主)继续离心收缩,而髋关节后伸肌由等长收缩渐渐转变成向心收缩,使髋关节的屈曲角度变小。站立中期下肢接近垂直状态,亦是单脚站立,另侧脚处于摆荡期。足踝的状态变成5度左右的背屈,下肢前进开始超越足部,而蹠屈肌离心收缩来控制下肢背屈的角度,膝关节、髋关节此时接近伸直状态,膝关节的伸肌状态变成轻微的向心收缩。此时同侧的臀中小肌在期间起重要的稳定侧方作用,对侧的腰方肌同时辅助稳定骨盆的侧向稳定,这样才不至于对侧髋关节往下掉的状态。脚跟离地期踝关节继续背屈到10度左右,此时牵张到跟腱,小腿蹠屈肌由离心收缩转变为向心收缩。而膝关节由原来的接近伸直状态转变成屈曲状态,由膕绳肌的轻微向心收缩而来。髋关节向后伸直到10度,髋屈肌离心收缩控制大腿后伸的速度与角度。脚趾离地期蹠趾关节过度伸直状态,踝关节通过蹠屈肌的向心收缩到蹠屈到15度左右。蹠屈肌和髋伸肌共同完成蹬地动作。膝关节屈曲30度,髋屈肌向心收缩而开始屈曲。摆荡初期足背屈肌的向心收缩让处于蹠屈的足踝开始背屈。髋屈肌向心收缩,带动大腿往前,间接带动膝关节屈曲。摆荡中期踝关节在足背屈肌的等长收缩下保持中立位,膝关节屈曲到45~55度,下肢比对侧站立脚短以便向前摆动,髋屈肌向心收缩髋关节保持在30度。摆荡末期踝关节等长收缩准备触地,膝关节由膕绳肌的离心控制而完成,髋伸肌离心控制向前摆荡的大腿。
>
拖鞋在站立期的状态与普通鞋除了支撑力度外,其他没太大区别。部分拖鞋的鞋底摩擦系数不够,在脚跟触地期较普通鞋更易滑倒(这个可能与小时候学走路,大人在小孩后面扶着,次数多了,给小孩一种潜意识,往后倒是安全的)。
摆荡期的普通鞋在屈髋位的摆荡末期才开始足背屈,而拖鞋却是在脚趾离地期就要开始足背屈到15度左右(不然鞋子没有足背钩住会掉),也就是说背屈肌的发力周期延长,从而肌肉发力增强。
在步态中脚趾离地期就开始足背屈,会伴随附横关节的旋前,即足外翻、外展、足背屈,因为拖鞋没有左右两侧包裹着,没有限制,所以落地后更易出现足跟落在鞋后部偏内侧,再加上拖着鞋子走路,拖鞋的后部更易磨损严重。足跟触地期到站立中期,附横关节再次轻微旋前,以适应地面,足弓会有轻微下降,因此会比穿普通鞋旋前更多,而无法适当的承受身体的重量。这就要求足部的肌肉来代偿多余的足弓下降。足跟离地期内侧纵弓会上抬时,合并距下关节、附横关节内翻、内收、蹠屈及足周围肌肉的强力收缩,让足部变得更稳定,而拖鞋的足跟离地期同样如此,但肌肉的收缩力度增大。相对而言长时间穿拖鞋走路会更累。站立期足部过度的旋前会引发胫骨的轻微内旋,继而带动股骨的内旋,膝关节则需承受外翻力量,骨盆的位置也会随之旋前。
>
大多数人穿拖鞋会有比较大的拖鞋的声音,也有一部分人穿拖鞋走路没有声音。怎么样才能穿拖鞋走路悄无声息呢?脚跟离地期,鞋后部并不会跟着跟骨向上抬,脚趾离地期,鞋跟随着离开地面,与足跟成一定角度;在摆荡初期穿拖鞋会提前足背屈到15度左右,鞋后部依旧会保持原有角度,到中期就会拖在地面上;如若在初期维持足背屈的同时,除大脚趾外余四趾往下压鞋前部,鞋后部就会附着在足底(这个就类似于翘翘板),就不会拖在地上发出声音来。当然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你这样分析,大脑会自动帮你调整好。近端距上关节足背屈,远端足趾关节趾屈。这类人就在摆荡期增加一个屈趾的动作,摆荡期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屈趾的同时伴随轻微有附横关节的内收、内翻、蹠屈,前面提过足趾离地期附横关节会有内翻向收、蹠屈来提高足弓稳定足踝,这样就重复了这一动作,到下一个足跟触地期足趾才能放松。足背屈的肌肉做功也在整个步态中力量增大,同时还要对抗屈趾伴随的蹠屈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这样走路辛苦的原因之一。
屈趾肌的主要肌肉是屈趾短肌及屈趾长肌、蚓状肌。屈趾短肌近端附着在跟骨粗隆及足底筋膜的蹠面,远端附着在2-5趾的中间趾关节基底部。足底筋膜又与小腿浅层肌肉的肌间隔相连,参与后表线的组成。屈趾短肌的过度疲劳使用,使得与之相连的小腿浅层肌肉连带紧张,足背屈的活动度减小。步态中的足背屈角度只要求10-15度,基本对走路没有过多的影响,只是小腿容易粗壮。所以小腿肌肉型的减肥,可以试一试改变走路的姿势。
蚓状肌又与屈趾长肌相连,是维持足弓的重要肌肉,那扁平足是不是可以训练这两块肌肉,从而改变足弓的状态呢?这种状态看着能让脚趾无力的患者得到有效的训练,走路小腿前侧及后侧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是它不是在一个功能位上的训练,如若在拖鞋里垫上矫形鞋垫,那是可行的。不过拖鞋的特性让它没办法做到。那不在一个正常的排列下的训练,反而会出现容易疲劳、紧张。更容易出现足背屈受限、足内翻、爪形趾和足底跟骨疼痛等症状。扁平足的患者在步态中外在肌肉用以维持足弓己额外做功,再加上这样文雅的走路方式,足部肌肉损伤的概率会增加,久而久之,深层肌的紧张、无力,浅层肌肉必然代偿性的力量增强、肥大,从而导致小腿粗壮。
拖鞋的整体柔软,使得它在支撑相期间不能对足弓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中后部硬度不够,导致拖鞋在支撑相脚的旋前加重。而拖鞋整体硬度偏高,意味着在蹬地期的拖鞋前部不能配合脚趾过度伸直,蹬地的动作不能很好的完成,推进功能减弱。一种是蹠屈肌收缩减弱,髋伸肌也随之减弱,导致步态周期减短,步长也跟着缩短了。为了维持前进的动力,至少有两种代偿:或在髋屈角度加大来补偿,若髋屈功能模式正常,这样也是很好的良性代偿。若模式有偏差的,那就加重其他屈髋肌的代偿力度;或在足背屈过度来补偿,拖鞋的步态中足背屈肌已经额外的增加收缩力度,如若这类代偿,那背屈肌的收缩又添一笔。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小问题,你认为穿拖鞋走路一定会速度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