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红是非多,低碳水饮食又一次现在了风口浪尖上。我昨天撰文说,预计低碳水饮食的春天很快就要来,却没想到一波未平,再起风浪。
8月17日,果壳网编辑发布一则消息,称有外文期刊研究显示,低碳水饮食会死的早,而且还精确到了4年~
>
平地惊雷啊有没有!吓死宝宝了,我还想着活满120,挣足养老金呢,怎么就突然要早死四年了!说好的抗糖化,皮肤好,美白护肤抗衰老呢,难道低碳水饮食宣传的一切都是骗局吗?
>
说对了,还真就是一场骗局,而撒谎的不是低碳水饮食,而是这篇论文。
这场骗局从何而来呢?我先讲个小故事讲起:
近些年来,每逢夏季,总有一些中国人,在维也纳大把的发放赠票,邀请所有能找到的外国人去金色大厅看演出~
媒体一番调查,才发现是有中国的音乐家们,自掏腰包去金色大厅租用场地,自拍自演,只求在简历上留下“受邀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样浓墨重彩的一个认证,花钱也不多,只要三万块~
>
为什么一个音乐圣地会允许一群骗子瞎胡闹,其实原因很简单:赚钱。
故事讲完了,可是和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吗?有的,因为宣称低碳水饮食会缩短4年寿命的论文,根本就不是柳叶刀发的!但是却享受了柳叶刀的声誉,被不明真相的专家纷纷转载。
这篇论文长这样:
>
请大家注意看,在 The Lancet(柳叶刀)的下方还有一排字,写着“Public Health”。发文的这家期刊名叫“Lancet Public Health”,而不是“The Lancet”。
那么这家Lancet Public Health是怎么回事?
>
首先,Lancet Public Health 是一份单独的,只在网上收录文章的月刊,它和主刊柳叶刀的关系,被很微妙的描述为“partnership”,没有从属关系,只是伙伴~Lancet 旗下,类似这样的独立期刊还有不少。
其官网上列出的期刊列表如下:
>
可以看到,只有第一项的 The Lancet是鼎鼎大名的柳叶刀,而其他不过是各个领域的子刊。
虽然同样都是期刊,影响力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句“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从你爷爷嘴里说出来不过是一句闲话,而从另一位老人嘴里说出来,就是奠定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基石。
判断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叫影响因子,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柳叶刀The Lancet 的影响力因子高达53.254,妥妥的国际大牌,武林正宗。
>
(正牌柳叶刀的影响力因子查询页面)
而柳叶刀旗下的各种子刊,因为是独立运营,影响因子也各不相同,比如其中一个“糖尿病和内分泌子刊”,影响力因子就只有19.313,虽然也不算低,却只有主刊的一半不到。
>
那么本文主题要讨论的这个“Lancet Public Health子刊”是个什么水平呢,我们来扒一下~
>
看到了吧,各项指标惨不忍睹,官方甚至都没有标注影响力因子,彻底放弃治疗。这是一份连山寨都算不上,影响力低达无法查到的神奇期刊~真的,不管用谷歌还是专用网站都查不到。
在柳叶刀的所有子刊里,Public Health这样的情况独一无二,开出一朵奇葩之花。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柳叶刀到底为啥要出这个子刊呢?
其实也并不难猜,结合我之前讲的金色大厅的例子。大家就能恍然大悟,这个子刊的目的就是两个字:挣钱。
这不是我瞎编乱造的,向正牌柳叶刀期刊投稿虽然耗时费力,成功率较低,但是不用花钱。而向柳叶刀的子刊lancet public health投稿,需要缴纳各种名目组成的5000美元费用,换算成人民币,刚好是三万多。
>
看标黄的文字,明码标价的指出每篇论文收取5000美元的杂费…
你别说,这和去金色大厅镀金的费用还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在于,金色大厅的把戏被拆穿的较早,很多业内人士早已不屑于此,而Lancet public health的把戏刚刚上演,就连很多以科普为己任的国内专家们都上了当。
果壳网的编辑们上当也就算了,毕竟饮食营养什么的并非专长,可是有些老师们的当上的似乎有点不应该:
>
“专业人士做营养食谱,不能让受众冒健康风险”,范老师您的专业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引用来源的专业性到底好不好,您真的有好好看过吗?
果壳网编辑引用来源的时候,好歹还说了句“柳叶刀 公共卫生”,可到了您的文章里,“公共卫生”四个字就硬生生被省略掉,洗白成正牌柳叶刀了哇!
>
明明配的图上白纸黑字写着“Public Health”,怎么中文介绍里就不提了?一篇难登大雅之堂的野鸡论文,摇身一变,被您戴上大红花,夸成是“迄今为止最公正,最有说服力的数据”,这对一篇影响力因子完全查不到的期刊文章,是怎样的一种殊荣!
如果你们认为,公共健康方面的内容,就要放在“Public Health”这种专一类别的期刊上发,就大错特错了。只要研究数据过硬,内容够好,谁都想去主刊发!
同样是柳叶刀杂志,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可是正牌的柳叶刀,影响力因子高达53,发一篇顶十篇,发完就能评教授的科研春药!就在去年11月份,刚刚发表一篇公共健康类的,涉及18个国家居民的大样本调查论文,见下图:
>
(正牌柳叶刀,从不在下方标注子刊标签)
论文结论明确指出,摄入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和较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而增加脂肪的摄入和较低的死亡率相关。其中增加饱和脂肪和较低的中风相关。
简单点说就是:吃碳水高才容易死,多吃点脂肪不容易死,还能预防中风,详情见下图:
>
所以我就奇怪了~同样是柳叶刀的文章,为何对低碳水高脂肪饮食友好的文章,专家们视而不见,却对一篇披着柳叶刀羊皮的低劣论文大肆吹捧,如获至宝,这种双重标准的叙事逻辑,就是你们说的“最可靠稳妥”的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