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多而输出少,存量增加。这句话是不是很有道理?
简单说:有一辆公交车,前门上了10个人,后门只下了2个人,上的多,下的少,车内增加了8个人。这是一道小学一年级就能作的算术题,乘除都不用,加减就够了。
实际上,这种概念判断只是一种直觉思维,连算术都不用学。再举个奇葩的例子:洗澡时,浴池的下水口被头发堵住了,莲蓬头还在不停的出水。进水多而出水少,地面开始积水了。看,我们根本不用学算术,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通常来说,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的道理,基本都处于这个水平。以上的这个例子,在减肥中的应用就是:胖是因为吃的太多,运动不够,能量盈余,所以储存起来成为脂肪。
有了这个理论,减肥似乎就是一件轻松的小事:制造热量差。只要管住嘴,迈开腿,消耗掉多余的能量,储存的脂肪自然消失。所以,该吃什么还是吃什么,少吃点不就行了。消耗掉多余的热量,还我一个美好的身材。
基本上,每当人类放弃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使用思考指导实践的时,都会犯很多错误。在减肥这件事情上,我们的错误是:把肥胖的成因极度简化。
在“热量差”的概念被提出的年代,我们的试验条件还相当简陋,虽然知道身体内存在激素,却无法跟踪和检测激素的变化,所以只好从外部着手,把人体看做黑箱,测试输入和输出,最后得出一个大家用直觉思维就能接受的结果。
我们不能说“热量差”的概念是错的,因为它符合热力学定律。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就像“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一样,逻辑上毫无破绽,却毫无指导价值。
从“热量差”理论延伸出的第一种减肥法,是节食。不管是三天只吃苹果,还是只吃菜叶子,西红树,花椰菜,土豆等等,只要不让吃饱的,都属于节食。
由于打破了身体的能量平衡,节食的初期往往颇具效果,几天下来,体重秤的数字有所下降,算是对得起这几天的辛苦。但往往脸色蜡黄,头晕目眩,难以持久。一旦放弃,恢复之前的生活,辛苦减掉的肥肉又会不客气的回到身上,一如从前。
长期来说,节食减肥是一定失败的,这甚至不用寻求科学证据,自己想一下就很清楚:你的生活造就现在的你,不改变观念和环境,把希望寄托在一腔热血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没有用的。
一个被推开的不倒翁,即使暂时的摇晃几下,也终归会回到原来的位置,那挂在小人脸上的微笑,是在嘲笑你的徒劳无功。
节食是没什么效果的,那“科学减肥”怎么样?
大量运动+适当节食,制造热量差,减肥成功,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是不是听上去很棒?
可惜,听上去很美的故事,往往都是骗人的。运动量加大后,身体也更容易感到饥饿。节食+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里是有效的,但是节食会导致代谢降低,参加健身的超过一半会在半年内退训,剩下的人会坚持几年也是未知之数。
美国有个真人秀:《减肥达人》(The Biggest Loser),选手们在拍摄期间减肥效果显著:他们只摄入身体所需热量的70%,也就是1200至1500大卡,每天再加几小时的运动。
他们确实瘦得很明显,拍摄的30周里,平均每人减了127磅(57.6kg), 但是6年后的回访调查发现:14个选手中,居然有13个返回原来的体重,失败率高达93%。
>
参赛者的体重变化,六年后几乎全部反弹
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持续的节食导致持续的代谢率降低,低代谢状态生活质量极差,无法持久。
《减肥达人》第八季的冠军Danny Cahill减掉236磅(107千克),但是节食导致他的基础代谢降低,不仅吃的少了,消耗的也变少。他每天消耗的热量比之前少了800大卡。
虽然曾经赢得精彩,Danny的结局也和其他选手一样,体重反弹,无法保持。已经得到的却又失去,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阿特金斯饮食的出现,让减肥人群看到了曙光。
阿特金斯饮食没有重蹈计算热量差的覆辙,而是指出,饮食习惯中有导致人发胖的重要因素: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面粉和高果糖玉米糖浆,才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简单的说,主食、甜品,零食,还有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来各种加工食品,都很容易让人吹气球似的胖起来。
阿特金斯博士提倡食肉减肥,强调限制碳水摄入,而吃肉不做限制,吃到饱也没关系。(最新研究表明,过多的肉食可能不利于长寿,但那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本专栏讨论)
遵照这个方法瘦下来的人很多,因为可以吃足量的鸡蛋、肉和鱼,也不限制甚至鼓励摄取脂肪(非氢化油),所以饱腹感很强,无论从感官上,还是从热量上,都绝对不是节食。唯一的问题是: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超过20克,且主要来自蔬菜。
阿特金斯饮食是现代低碳水饮食热潮的开端,这种方法的流行让一些不太固执的人开始反思,热量差到底是不是减肥的关键。毕竟有那么多反面例子摆在眼前:很多人严格执行运动加节食的方案,管住了嘴,迈开了腿,但还是没瘦下来。
由于效果实在太好,阿特金斯饮食法引起了不少研究人员的兴趣。很多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和低脂饮食相比,阿特金斯饮食法在减肥方面效果卓著。不仅利于减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胆固醇、血糖和血压等生化指标都有益处。
中学生物课上学过,胰岛素是一种来自胰岛细胞,它能够促进血糖的利用和储存,和胰高血糖素一起调节血糖平衡。
简单的说,从能量平衡角度看,胰岛素的作用,是储存。
每次进食,身体都会分泌胰岛素,将食物的能量储存起来,这是身体在未雨绸缪,为将来的饥荒作准备。人类的祖先没有星爸爸,没有7-11,不能坐着蒸汽机的火车,吃着火锅唱着歌。
他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必须风餐露宿,茹毛饮血。没有冰箱可以存食物,就必须把热量存在身体里,有了猎物就大吃一顿,没有食物就饿着,掰着手指数星星。
如果体内胰岛素水平持续过高,身体就会接受指令,持续储存能量。动物的能量储存只有两种形式:糖原和脂肪。糖原的仓库只能放几千卡,如果还有剩余,就转化成脂肪,继续囤积。胰岛素不降低,能量就不停储存,脂肪不断增加,周而复始,最后导致肥胖。
如果我们相信,胰岛素水平过高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那么解决肥胖的关键,就是想办法,把胰岛素降下来,保持住。
天然的降低胰岛素分泌,只有两种方法:
1.低碳水饮食或生酮(少吃碳水和蛋白)
2.断食(不吃碳水和蛋白)
课本上讲到糖尿病时,往往过于简略,以至于大多数人只有:“糖尿病不用怕,胰岛素能搞定”这种口号式的印象。
实际上,糖尿病人有两种,虽然都是高血糖,但一种人怎么吃也不胖,另一种人却经常过于肥胖。
虽然症状相同,病因却完全相反:
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胰岛细胞损伤,胰岛素生产不足,身体不能有效的储存能量,通常消瘦;
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亢奋,体内胰岛素水平太高,受体敏感度低,产生胰岛素抵抗。即使血液中有高水平的胰岛素,血糖水平也降不下来。
神奇的是,虽然两种类型病因不同,但治疗方法却都是一样:打胰岛素。
一型糖尿病由于天生缺乏胰岛素,确实只能如此,但是二型糖尿病本来就不缺胰岛素,给他们注射胰岛素,往往注射量越来越大,患者越来越胖。
加拿大内科医生Jason Fung提到,他以前给二型糖尿病患者开胰岛素,患者常常不解,“医生,你告诉我说,要缓解二型糖尿病,就要减肥,但是这些胰岛素让我越来越胖。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体内胰岛素本就过量,还用更多的胰岛素治疗,病情不但不会缓解,而是越来越糟,形成恶性循环。
既然胰岛素水平过高,就应该想办法将它降下来,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才对。
吃药是降不了胰岛素的,手术倒有几个,比如缩胃手术。理论有点绕:缩胃手术能让人少吃,少吃可以降血糖,降血糖可以减肥,减肥能救糖尿病。但是做手术就得挨刀,而且副作用明显:无法逆转,好好的一个胃被切掉大半,切了就再也没有了。
唯一合情合理的方法,是调整饮食。
2012年,Jason Fung开展了一个名为“强化饮食管理”(Intensive Dietary Management Program)的项目, 专门针对二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一开始,他推荐所有患者采取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饮食)。
他解释说,如果饮食中有大量精制糖或碳水化合物,就会刺激胰岛素分泌,火上浇油,让病情恶化。所以少吃精制糖,少吃碳水化合物,把过高的胰岛素慢慢降下来。
可是再好的理论也要面对现实,很多患者就是做不到,毕竟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主流倡导的低脂“健康”饮食背道而驰,而且大家都忙得很,没有时间准备食材,精心料理。
既然实践低碳水饮食如此麻烦,不如化繁为简,推荐患者练习断食。
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道理:既然饮食不好改,那就干脆不吃。不吃食物,身体就不会分泌过多胰岛素了。
一提断食,就有人想到饥荒。虽然都是饿,断食和饥荒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像跑步,一种是在清晨的公园里,轻快的奔跑,一种是在非洲的草原上被狮子追赶,虽然动作一样,但不管身体还是精神,都有很大不同。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做同样一件事,喜欢的人可以不眠不休连续奋战,不喜欢的人10分钟也坚持不下去,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事物产生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
断食和饥荒也是如此:断食是有计划、有目标的;饥荒是不由自主的、被迫的。
断食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长、方式可以自由选择。古今中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断食。
道教有辟谷,穆斯林有斋月,断食的概念自古有之,一直有人因不同的理由实践断食,这与天灾人祸导致的饥荒差别很大。
那么,如果断食可以逆转二型糖尿病和减肥,为什么提倡的人不多呢?
理由很简单。不管什么饮食方法、减肥手段,一般还是要求尝试者吃点什么,这样才有生意可做,能够重复购买且产生依赖性的,就更是上上之选。
如果你提倡的是断食,可卖的商品就少了,甚至完全无利可图。
平心而论,追逐利润的商业模式并没有错,如果不发工资,有谁愿意工作呢?个人尚且如此,商业公司是个人的集合,当然也遵守同样的法则。信息的传播是有成本的,而且代价不菲,能否得到传播,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产生商业价值。
想想我们的健康和饮食产业,为什么会不停地鼓吹这些概念:
✘早餐要吃好
✘午餐要吃饱
✘少吃多餐,提高代谢率
✘睡前零食,有助减肥
✘每天规律饮食,不然会把肠胃搞坏
……
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餐饿一餐的。不定期的吃饭和饥饿是常态,饱食终日才是反常。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日三餐实属最近一两百年的新发明,而肥胖率不断攀升,也和食品工业的突飞猛进不无关系。
主流媒体宣传的健康概念,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只要你敢于走出第一步,开始质疑和思考,就会发现,很多主流的健康观念只是为了销售。
断食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是因为如果你不吃,麦片、代餐粉、蛋白粉、减肥食品还有各种所谓的健康食品,就通通都卖不出去了。
一段时间不吃东西,身体自然会消耗储备的热量,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断食的好处远不止减肥。
人体只有两个状态:饱和饥。饱时胰岛素水平高,饥时胰岛素水平低。
身体要么偏向储能,要么偏向消耗。如果进食和断食之间达到平衡,体重就不增不减。
如果一段时间不吃东西,身体优先消耗肝糖原。只要大概24小时,肝糖原就消耗殆尽,此后身体主要燃烧脂肪供能。
身体一般都处在以下状态中的某一个:
1.饱足
食物吸收,血糖值上升,胰岛素分泌,血糖进入细胞。未消耗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
2.吸收
(断食后6-24小时)。血糖值和胰岛素都下降。肝糖原分解供能,保持血糖平衡。肝糖原储备足够供能24-36小时。
3.糖原异生
(断食后24-48小时)糖原消耗得差不多,肝脏使用氨基酸合成葡萄糖(消耗蛋白质)。如果没有糖尿病,没有胰岛素抵抗,血糖值虽有下降,但仍会保持正常范围。
4.生酮
(断食后2-3天)胰岛素水平低,刺激脂肪分解供能。甘油三酯会分解成三个脂肪酸和甘油。
甘油用于糖原异生,为身体节省氨基酸和蛋白质。脂肪酸可以直接为身体组织供能,但是无法直接给大脑供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身体将脂肪酸进一步分解为酮体,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