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言“青青子衿”,那时的衣服就有颜色了。“青,出之于蓝”,是荀子说的。
中国古代称“青”为一种颜色,即靛青。而“蓝”字带草字头,是用来提取靛青的植物。说明先秦时代的人们就知道从植物中提取蓝色染料了。
现在,蓝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转用作与青并列的颜色名称了。
五蓝服色
蓝色在古代是平民和下层官员的服色,即所谓青衫、青衣是也,社会上对蓝色染料需求量很大。
李时珍说,凡蓝五种:蓼、菘、马、吴、木等五种蓝。
实际仅为四种,分别为:
蓼蓝,蓼科;
菘蓝。十字花科;
马蓝,爵床科;
木蓝,豆科。吴蓝即吴地产的木蓝。
自然界中含有靛青的植物远不止五种,比如还有马鞭草科的路边青;远志科的远志;兰科的鹤顶兰和虾脊兰……等。它们都能被制作成靛青,现在也叫靛蓝。
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染色用的植物是蓼科的蓼蓝。即荀子所言之“蓝”,中国野外到处都有分布,是亚洲最古老的蓝色染料来源。大约在六世纪传到日本,至今日本乡间仍有保留。
而南方地区用的则是爵床科的马蓝,《尔雅》中有记载。也是唯一叫做板蓝的植物,所以从它说起。
马蓝
就是板蓝,为爵床科草本植物。与鸢尾科的马兰花(马蔺)不是一回事。
歌唱演员雷佳唱的《板蓝花儿开》就是马蓝:“小时候,山野里,春风吹来,开满了板蓝花……”
我们说的板蓝根,原先就是马蓝的根。后来北方多改用菘蓝的根了。为了防止混淆,马蓝主动退让为南板蓝根了。
无论是板蓝根,还是南板蓝根,历史上的主要用处是制作染料,作药用是非常非常次要的。
马蓝
菘蓝
菘蓝上位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开始出现了产自印度的木蓝。又名印度蓝,为豆科植物,还有槐蓝、大蓝、大蓝青、水蓝、小青、青仔草、野青靛等别名。
木蓝
菘蓝原产于东南欧和高加索地区,何时引进中国,难以考证。因为古人自己对植物分类搞不清,叫法混乱。
晚至明代的《天工开物》上,才明确记载福建沿海种植菘蓝,又名茶蓝。所以引入中国不会太早。
古人一直没有分清菘蓝与马蓝这两种植物。古今中医界也始终将二者混为一谈,至今民间用药时还是把菘蓝和马蓝混用。直到1995年的《中国药典》才第一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菘”字本意是白菜(油菜),表明菘蓝为一种与白菜相似的十字花科植物,只是叶子比白菜狭长。有的地区也食用菘蓝的嫩茎叶,可煮汤、素炒或腌制咸菜。
菘蓝和其他蓝,到了李时珍手上,都成了药材。如今的板蓝根大多是菘蓝。而真正的板蓝,即马蓝则称为南板蓝根。它们的根里都找出了一些抗菌活性成分,但互不相同,不过都和“蓝”本身毫无关系。
蓝色染料
无论哪种蓝,它们的茎叶都是绿的,挤出来的汁液也都是透明的,哪来的蓝呢?
原因是,这些植物虽各不相同,但都含有靛苷。
靛苷(无色)
靛苷本身无色,在浸泡中逐渐水解,得到羟基吲哚。经过处理,羟基吲哚再被氧化为吲哚酮,继而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靛蓝。这时蓝色出现了。
靛蓝(蓝色)
印染织物可先期浸入,在制取靛蓝的过程中完成染色。
也可用干燥的靛蓝后期浸染。干燥的靛蓝粗品也叫青黛,有粉末、团块或颗粒等状态。
后期浸染需要利用发酵处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工艺不一样。比如有的地区加入人尿帮助发酵。
英国女王就是因为忍受不了菘蓝发酵场的臭味,禁止在宫殿附近地区生产。
在过去的年代,各国人们的生活对靛蓝依赖度都很高。世界各地发掘的地下文物中都广泛发现有染坊遗迹。
印度是靛蓝染色最古老的中心,如同瓷器china之与中国一样, 靛蓝的英文 indigo与印度India密不可分。英国在印度殖民时期,就妄图垄断靛蓝市场,并经常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直到20世纪初,人工合成染料的兴起,世界上各种“蓝”热全都平息了。
异军突起
作为染料的诸“蓝”,各国早已解甲归田,退隐山林。像菘蓝这种曾在欧洲奉若上宾的植物,到了美国还被当成入侵植物而剿灭。
不过,菘蓝在中国却遇到了好运气,它和马蓝被作为药材板蓝根使用。虽然真正的板蓝是马蓝,可代替它的根作为板蓝根的菘蓝,产量和用量反而最大。菘蓝叶叫大青叶,也被派上用场。
板蓝根的崛起是在文革时期,恰逢轰轰烈烈的中草药群众运动。全国20多个省区开始发展板蓝根生产,城乡遍地土法上马,大规模制成颗粒剂、片剂、针剂等。
此声势延续到八十年代,各种板蓝根制剂一度成为流行药品。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时,在上海第一次脱销。
新世纪后,板蓝根继续高歌猛进,并登上了巅峰。十多年来,每逢非典、禽流感、新型H1NI、H7N9、埃博拉病毒,板蓝根都能闪亮登场,似乎成了专为中国人打造的神药。
我本人也有过不良记录,曾囤积过5大袋(每袋10包)板蓝根冲剂。还有一些人作为家常饮料,戏称为喝咖啡。2015年甚至出现了“板蓝根泡面”的奇闻。有的城市为此出台了限购政策。
大多数人不太懂药理,对板蓝根似是而非的宣传盲目跟风。很多人是本着喝喝没坏处的想法来用板蓝根的,以为它没有毒副作用。
可实际上,板蓝根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确实有人为了“抗病毒”过量服用板蓝根而中毒。板蓝根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的病例也屡见不鲜。
有的出现药疹;
有的出现头昏、胸闷、呕吐等症状;
有的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
有的出现黄疸;
有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
一直到2016年,人们了解真相后,板蓝根才终于被请下了神座。
据说,跨洋旅居到欧洲的一些华人仍留恋这种味道,敦促某些国家批准进口一些板蓝根冲剂(颗粒)……
“蓝”还是回归它本来的身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