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讲长寿和衰老,有点上瘾了,上期我们讲了让人衰老的罪魁祸首——『自由基』,还有体内的能量加工厂『线粒体』。
我们知道防衰老的理念,那就是减少自由基,改善线粒体功能(目的还减少自由基)。
我们可以通过切换『糖代谢』为『脂肪代谢』的方式,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自由基,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说到防衰老,除了改善饮食方式,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线粒体内部的出发,去改善线粒体的功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目前,有一个东西有这个奇效,这应该是21世纪应该是最火的一个网红级产品,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推荐这个神器——辅酶10
>
(辅酶Q10)
因为,线粒体功能很重要,所以它的作用可谓申通广大,如果真的有一种药可以治百病,那这个东西,就非辅酶Q10莫属了。
辅酶Q10,这几年真的是大红大紫,它是心血管科医生推荐的头号产品。
>
(心血管医生推荐的头号产品)
它的销量和预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因为太多的人都在推荐这个神器。
>
(近几年的增长和预期)
它不仅是抗衰老的好物,还能有效预防和缓解心血管、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抹在皮肤上,还能让你找回20岁的感觉,简直老少皆宜!
今天,瘦龙就给大家科普这款黑科技好物——辅酶Q10。
什么是辅酶Q10?
辅酶Q10是一种脂溶性的辅酶, 存在于线粒体中,是产生能量(ATP)的关键。
虽然人体会自然合成辅酶Q10,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辅酶Q10会逐渐减少。
>
你可能出现快速衰老,身体素质变差,皮肤越来越差,心脏功能越来越差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补充辅酶Q10。
如果你有偏头痛、长期乏力、肌萎缩侧索硬化、心律不齐、高血压、二尖瓣脱垂、心脏移植或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就说明辅酶Q10极有可能处于较低水平,适量补充则有助于改善这些疾病。
辅酶Q10的效果
辅酶Q10,被公认为20世纪人类在『心脑血管保健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有两大主要作用:
一,保持年轻
帮助身体细胞产生能量,参与线粒体制造能量,三磷酸腺苷(ATP),让你的细胞更有能量,保持年轻。
二,防止衰老
它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减少ROS自由基产生,减少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达到防衰老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9个方面来具体说一下辅酶Q10的健康益处。
→对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人体内每个细胞都有辅酶Q10,尤其是心脏中含量最高,心肌细胞辅酶10需求量是骨骼肌细胞的200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辅酶10一般都不够,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常需要补充辅酶Q10。
所以增加辅酶Q10,心脏会得到最直接的好处!
服用辅酶Q10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脏功能,降低近50%的心血管死亡率。
>
相反,一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却含有许多副作用,比如说他汀类,并且进一步降低辅酶Q10水平。①
在一项对420名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中,用辅酶Q10治疗2年后,有效改善了症状,并降低了死亡风险。②
这也是为什么,辅酶Q10是国外心血管医生推荐的头号保健品。
→有助于怀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合成的辅酶Q10的速率逐渐减缓,导致女性卵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
同样,缺乏辅酶Q10的男性精子更容易氧化损伤,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质量差,甚至不育。
一些研究发现,补充辅酶Q10可以提高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的质量、活性和数量,增加抗氧化功能,有助于怀孕。③
→抗氧化防衰老,减少皱纹
这是辅酶Q10最直接的效果。
皮肤是我们身体里最大的器官,并且大部分皮肤长期暴露空气中,接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和紫外线,出现黑色素沉积、斑和衰老。
除了这些外界伤害,还有内部伤害,细胞损伤和体内激素的失衡也会导致皮肤衰老和损伤。
辅酶Q10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从内到外作用于皮肤,减少自由基,抗衰老。
可以涂到皮肤上,增加皮肤细胞的能量、促进抗氧化保护作用,减少内部和外部介质对皮肤的伤害,很多高级美容护肤品中都含有辅酶Q10。
>
事实上,辅酶Q10直接涂到皮肤上,也可以减少紫外线造成的氧化损伤,并且可以减少皱纹。
相反,如果缺乏辅酶Q10,患皮肤癌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经常晒太阳的人,也要补充辅酶Q10哦。
→缓解偏头痛症状
这几年,辅酶10一度被认为是治疗偏头痛的神药,加拿大偏头痛协会在治疗偏头痛的指南中,建议摄入300mg的辅酶10。
大概的原理是,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自由基过量、身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大脑供能不足和偏头痛。
辅酶Q10可以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减少偏头痛,以及体内炎症。
>
一项研究证明,在42名受试者中,服用辅酶Q10缓解偏头痛的概率是服用止疼药或安慰剂的3倍。④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治疗偏头痛的效果真的很好,更重要的是,辅酶Q10不仅可以治疗偏头痛,还可以预防偏头痛。
→提高运动能力,激发活力
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其功能异常会进一步降低肌肉能量。
辅酶Q10可以通过减少细胞氧化应激(是机体活性氧成分与抗氧化系统之间平衡失调引起的一系列适应性的反应。干扰细胞正常的氧化还原状态,会制造出过氧化物与自由基导致毒性作用,因此损害细胞的蛋白质、脂类和DNA)和改善线粒体功能来提升锻炼能力。
此外,辅酶Q10的作用之一,就是协助线粒体产生能量,补充辅酶Q10可以增强运动期间的力量,减少疲劳。
→改善糖尿病
氧化应激可引起细胞损伤,这可能导致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线粒体功能异常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辅酶Q10已经被证明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调节血糖水平。
在一项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辅酶Q1012周内,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蛋白水平显著降低。⑤
另外,辅酶Q10还可以通过刺激脂肪分解和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来帮助预防糖尿病,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
→预防癌症
氧化应激会引起细胞损伤,并影响其功能,如果身体无法有效抵抗氧化损伤,细胞结构受损,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辅酶Q10可以保护细胞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
事实上,癌症患者的辅酶Q10水平普遍较低。
低水平的辅酶Q10与高达53.3%的癌症风险相关,对各种类型的癌症都有不利影响。
此外,研究证明,补充辅酶Q10也有助于降低癌症复发的可能性!⑥
>
→保护大脑和神经细胞
线粒体是脑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功能的紊乱会导致脑细胞死亡、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
同时,大脑也会非常容易受到氧化损伤,这种氧化损伤会增加有害化合物的产生,从而影响记忆、认知和生理功能。
研究证明,辅酶Q10可以减少这些有害化合物,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综合征。⑦
→保护肺部
肺部是与空气接触最多的人体器官,非常容易受到氧化损伤。
肺部氧化损伤增加、缺少抗氧化保护以及低水平的辅酶Q10,会导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一项研究表明,补充辅酶Q10可以减轻哮喘患者的炎症、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⑧
除了,这些,辅酶Q10还有很多其他功效,如果细数,还真能写出一百种好处。
辅酶Q10该如何补充?
随着年龄都增长,体内都辅酶Q10越来越少,我们需要从外界补充,一般补充都方式有两种:
第一,通过食物来补充辅酶Q10,一些动物内脏,如动物心脏、肝脏、肾脏以及鳟鱼,鲱鱼,鲭鱼和沙丁鱼等鱼类中就含有辅酶Q10,但是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少之又少。
第二,补剂,因为很多医生,学者都推荐,国外很多人开始通过补剂补充辅酶Q10,特别是老年人,补充辅酶Q10,已经是一种常识了,它应该是一款几乎所有营养学者都推荐的补剂。
还有研究发现,通过大量吃绿叶蔬菜,也有一定的好处,利于辅酶Q10转化为另一种更加高效的辅酶Q10(泛醇)
→辅酶Q10服用方式
因为他是油溶性的,吸收起来会比较慢,所以,随餐服用吸收效果会更好。
→辅酶Q10吃多少合适
说到剂量问题,辅酶Q10每天的标准剂量从90毫克到300毫克不等,甚至摄入500mg也没有任何问题,在一些科学研究中使用了1200毫克的剂量,也没有产生任何副作用。
总之,年龄越大,身体越虚弱,需求量就越大。
→辅酶Q10有什么副作用?
这个一个非常安全的产品,借用梅奥研究所的描述,辅酶10是非常安全的,几乎没有副作用。
CoQ10 is considered safe, with few side effects
但是,临床上也发现了非常少量的辅酶10副作用:
辅酶Q10有降血压效果,可能会造成造成的头晕,虚弱,注意减少降压药,还可能有拉肚子,皮肤瘙痒,等等情况。
总结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老人在服用降血脂他汀类药物,他汀类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会大量减少辅酶10,所以,他汀类摄入者,一定要补充辅酶10。
在我找资料的过程中,试图去找一些有关辅酶Q10的负面信息,可惜,没有找到,国外几乎所有的专家和科普信息类网站,都在推荐这个产品,这也许就是网红级产品的待遇吧。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减少自由基,就是防衰老的重中之重,这种天然的抗氧化剂会变得越来越流行。
人类面对衰老,死亡的恐惧,很多科学家马不停蹄的为我们在寻找长寿的方案。
真的非常感谢上帝,让我们活在一个信息开放的年代。
真正的好东西,好的科学发现,就会有人主动去分享,去推荐。
参考链接:
①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99309
②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5282031
③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912751
④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728298
⑤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13493
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7505263
⑦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560133
⑧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824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