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它比食糖甜200倍,也没有甜菊糖苦涩的余味(1,24)。这就是为什么只需放入少200倍的阿斯巴甜就能让一种食品或饮料达到同样的甜度。热量同时也少了200倍,所以阿斯巴甜几乎零卡。阿斯巴甜不会影响你的胃口、血糖或胰岛素水平,因此能帮你节省很多的热量,从而相对来说让减肥更轻松(16,17,25,26,27)。
可是阿斯巴甜不够耐热,因此你不能在烤或煮食物之前添加,它会失去该有的甜度。所以你得撒在冷食品上,或者在加热之后食用之前添加。虽然如此,阿斯巴甜还是挺好的,不是吗?即甜又吃不胖。
当然。。。如果它安全的话。那阿斯巴甜到底安全吗?
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
阿斯巴甜进入身体之后会怎样?
我现在就能听到外面拿着草耙暴民们的第一抗议:“阿斯巴甜是人造的。当然不安全!把疯狂的化学品放入体内肯定没好处。”
阿斯巴甜的确是一种人工甜味剂,食品添加剂E951(E编码)。这种化学分类听起来让人害怕,但这种害怕来自愚昧。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一条基本的心理学原则。E编码一共大概有1500个,其中好几百个都是人造的。讽刺得是,E编码其实是一种安全证明,说明欧盟决定那种食品添加剂可以安全地让人类食用。
不过,很多人还是不喜欢在自己的体内放入“化学物品”。那让我们来深入地了解一下,当阿斯巴甜进入体内后会发生什么事。我们的身体会有效并完全地水解(消化)阿斯巴甜。它在体内所待的时间很短,而且也不会积累(2)。阿斯巴甜会被分解为50%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40%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和10%甲醇(methanol)(3)。
这些是有毒的物质吗?不,这些都自然地存在于常见的食品内,如番茄、奶、蛋和肉。大部分人饮食当中的天冬氨酸含量就比阿斯巴甜所分解的高60倍。比苯丙氨酸的高35倍。一杯阿斯巴甜饮料和一杯同等的番茄汁相比,后者的甲醇含量是前者的6倍(4)。研究发现,在摄入至每日50mg/kg的阿斯巴甜之后,体内没有发现毒性,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的血容量也没有上升。这对一位70公克的人来说,相当于17罐的无糖汽水(21)。
要点:阿斯巴甜会分解为无害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在很多健康食品内的含量更高。
阿斯巴甜安全吗?
虽然阿斯巴甜在体内待的时间不久,而且它不会被分解成有害的物质,但我们不能只凭这两点就判断它不会对身体有害。在查看科学证据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一种物质到底要怎样才算对身体有“害”,或用正确的术语表示,毒性。
很多人认为某些物质有毒,某些无毒。其实不然,所有的物质都有毒,水也不例外。和普通的饮食非常不同,一种物质的毒性是由它开始引发副作用时才决定。比如,LD50(半数致死量)指能够引起一半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当我们说一种物质有毒或有害时,其真正意思是,这种物质所引发副作用的剂量比普通实际剂量大不了多少。比如,就连一小份的海洛因都会有害,这是因为海洛因的LD50非常低,所以我们说海洛因有毒。相反,你得喝水喝到肚子爆炸才可能出现副作用,这是因为水的LD50非常高,所以我们说水很安全。因此,一条毒理学最基础的原则是:剂量决定毒性。所以,我们不应该问“阿斯巴甜对身体有没有害?”,而是“得摄入多少阿斯巴甜才可能对身体有害?”。
让我们从一个实际的角度看看阿斯巴甜的毒性。一罐无糖汽水通常含有50-125毫克的阿斯巴甜。根据以下组织,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是40-50mg/kg。
欧洲食品安全局(ESFA)
世界卫生组织(WHO)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
食品科学委员会(SCF)
ESFA对加入食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源所组成的评判小组(ANS)
还有其它90多个全球各地的组织
即使我们选择无糖汽水当中的最高阿斯巴甜含量和最低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每罐125毫克和每公克40毫克,一位50公斤的女性每天可以安全地喝16罐无糖汽水。如果我们选择由FDA认可的50毫克每日允许摄入量,以及每罐零度可乐58毫克的阿斯巴甜,一位80公斤的男性每天可以安全地喝68罐零度可乐。当然不出乎意料,大多数人的阿斯巴甜摄入量根本无法接近ADI(22)。
如果你担心你的阿斯巴甜摄入量可能非常接近ADI,注意ADI是靠研究里发现副作用时的最低剂量而计算出来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动物研究,因为在人类研究里还未能可靠地发现任何健康影响),然后再乘以一个100倍的误差幅度。所以,除非你的摄入量是ADI的100倍,也就是1600罐无糖汽水,还未有健康危险的发现。每天1600罐!
欧洲食品安全局具有每年重新评估一种物质安全性的规定。阿斯巴甜已被多次重新评估过,而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认同了其安全性:只要不超出每日允许摄入量,阿斯巴甜可以安全地让人类食用,包括儿童和孕妇(6)。
阿斯巴甜是世界上最被研究的食品成分。FDA,常被视为食品安全界的世界领导者,宣布说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已非常“明确”(11)。
当然,就算这些权威组织说阿斯巴甜(只要不超出ADI)安全,不代表他们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们还是得直接从科学研究下手。在人类研究里,每日允许摄入量和得癌症、消化问题、糖尿病、动脉或心脏病、或早产没有一点联系(7,8)。这结论来自一个由5位国际专家所组成的团队,他们被食品与化学毒理学(科技期刊)所邀请来决定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如果你怀疑研究人员的动机,这项研究是由意大利癌症研究协会而赞助的,并在2013年10月份出版。
许多其它的科学评估对上百项研究进行了分析,一共包括1000多位参与者。它们的结论都相同: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的阿斯巴甜食用是安全的(9,10,23,28)。再说明一次,这包括癌症。众多的人类研究,包括一项拥有50万的参与者,都认同阿斯巴甜的食用和各种癌症之间没有联系(21)。不过,或许得注意一下这两项研究。一项孤立人类细胞(在试管内)的研究和另一项白鼠的研究发现,当摄入量达到每日32-34mg/kg时(24),会有毒性的征兆。在控制的人类研究里,没有研究发现前摄入量会导致任何负面影响,但假如你想非常保险,那每日30mg/kg应该是一个谨慎的最高极限。
要点:大量来自各个健康卫生组织的研究都一致地发现,阿斯巴甜的食用非常安全,只要不超出每日允许摄入量40-50mg/kg,也就相当于每天喝上十几罐的无糖汽水。这个摄入量包括一个100因子的误差幅度。
或许你对阿斯巴甜过敏?
某些人不管科学怎么说都声称在吃入阿斯巴甜之后,立刻就能感受到副作用。在喝完含有阿斯巴甜的无糖汽水之后,他们可能会头疼或想呕吐。这么说,即使大部分人可以安全地食用阿斯巴甜,某些人或许对它过敏?一队科学家对这种现象做了个实验(20)。他们召来了一群自称对阿斯巴甜过敏的人,并拿他们和另一群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过敏的人对比。然后研究人员跟试验者说他们会收到两次的阿斯巴甜,但实际其中一次是安慰剂,另一次才是真正的阿斯巴甜。
自称过敏的试验者的确对阿斯巴甜有不良反应。可是,当他们被给予安慰剂时,他们的不良反应度相同。对于各种不良症状来说,给予安慰剂或阿斯巴甜没有明显区别。科学家们也提取了尿液和血液样本,为了分析各组人群对阿斯巴甜的消化。结果发现,自称过敏组对阿斯巴甜的消化完全正常。换句话说,他们所感受到的症状完全只是一种反安慰剂效应:那些自认为过敏的人,无论是否真的摄入了阿斯巴甜,只是从心里对它作出反应。那些症状只是一些心理作用。
研究人员也给参与者进行了一大堆的心里测试。自称过敏的人明显对压力更敏感,而且和其它心里标准相比也非常不同,包括他们如何对自己的感觉反应。
所以如果你在食用阿斯巴甜之后感受任何的不良症状,也许你得确认一下自己是否对阿斯巴甜过于发狂,自己把事情弄得过于地难,使自己潜意识地出现症状。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是你帮助自己改正心里状态的第一步。
对了,如果你疑问自己能否尝出一种食品是否含有阿斯巴甜,这项研究里的试验者无法分辨。当然,一些无糖或低卡食品和其普通配对品的味道可能还是不同。
要点:如果你在食用阿斯巴甜之后立刻感到不适,那很可能是一种反安慰剂效应。你自己或许非常反对食用阿斯巴甜,反对到你的大脑开始释放症状。
在媒体中的阿斯巴甜
既然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这么确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新闻报道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危害呢?商业媒体特意挑选会引发情感的新闻,特别是恐惧。有十多项白鼠研究发现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和癌症或其它健康问题有联系。但这些研究的目地就是为了得出ADI值:先在白鼠内一直增加剂量直到发现问题,接着换算出同等的人类剂量,然后乘于一个100倍的安全裕度,最后才得出一个适合人类食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没人会出类似的新闻标题:“刚出的一项研究支持阿斯巴甜的ADI摄入量”。不,他们会说:
“大事件!阿斯巴甜会导致癌症。你们都要死了。”
很多人认为常看新闻的人比不看新闻的人更增广见闻。新闻通常以犯罪为主,所以你会以为常看新闻的人更了解犯罪。事实上,常看新闻的人的犯罪率预计能力比不看新闻的人更差:他们过高地估计犯罪率,由于新闻只显坏的一面(12,13,14)。媒体的工作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想对某件事拥有一个客观的看法,得看科学研究,而不是新闻联播。而科学研究压倒性地支持阿斯巴甜的安全食用性,至到极其荒缪的份量。
要点:媒体是靠传播恐惧和争议来赚钱的,而不是真相。因此,常看新闻的人更可能对犯罪和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具有着歪曲的看法。我们得相信科学,不是新闻。
总结
当某件事听起来好得难以令人置信时,那常是错误的。一种能把食品变得像糖一样甜,却又没有热量的物质,的确好得难以置信。此外,人们把“美味”和“健康”视为反对(19)。社会想让我们认为减肥一定是痛苦的。不过,阿斯巴甜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甜味剂(18)。这是有理由的,因为它的安全性十分的高。临床研究里上百上千的实验者不仅吃了阿斯巴甜没事,还使他们的饮食更美味。由于近代工艺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在不增加热量的情况下给予食品更多的甜味。
有时候,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慢慢享受这种甜味吧!
文献参考
1:Aspartame: a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current use levels, regulations, and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2:Aspartame: a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current use levels, regulations, and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3:Aspartame: a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current use levels, regulations, and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4:Aspartame, 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disease: regulatory safety and epidemiological issues.
6:http://www.efsa.europa.eu/en/publications?text=aspartame
7:Aspartame, 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disease: regulatory safety and epidemiological issues.
8:Do Sugar Substitutes Have Any Impact on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9:Aspartame: a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current use levels, regulations, and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10:Sugar substitutes: Health controversy over perceived benefits
11:Sugar substitutes. Americans opt for sweetness and lite.
12:MEDIA CONSUMPTION AND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CRIME AND JUST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CRIME, PUNITIVE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POLICE EFFECTIVENESS by
13: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Viewing on Perceptions of Juvenile Crime
14:Media Bias and Reputation
16:Effects of stevia, aspartame, and sucrose on food intake, satiety, and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levels.
17:The effects of water and non-nutritive sweetened beverages on weight loss during a 12-week weight loss treatment program.
18:Aspartame: a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current use levels, regulations, and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19:The Unhealthy = Tasty Intui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aste Inferences, Enjoyment, and Choice of Food Products
20:Aspartame sensitivity? A double blind randomised crossover study.
21:Aspartame and the internet.
21:Aspartame, 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disease: regulatory safety and epidemiological issues.
22:Acceptable daily intake vs actual intake: the aspartame example.
23:"Aspartame: A review of genotoxicity data".
24:Rebaudioside A and Rebaudioside D Bitterness do not Covary with Acesulfame-K Bitterness or Polymorphisms in TAS2R9 and TAS2R31
24:Revisiting the safety of aspartame.
25: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aspartame and sucrose on appetite and food intake.
26:Hunger and food intake following consumption of low-calorie foods.
27:Effects of the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Glucose Metabolism and Appetite Regulating Hormones: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28:Review of the nutritional benefits and risks related to intense swee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