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就是糖?
这话对吗?
先看一张图片。
>
这是国内销售的某知名品牌的100%纯果汁,看营养成分表,清楚标明每100毫升含碳水化合物10.5g,这瓶果汁300毫升,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减肥绝对不能碰。
再看另一张图片。
>
这是美帝销售的一种100%纯果汁,营养标签中碳水化合物33.7g,再次印证了果汁碳水高,地球都一样。
咦?他们的标签是 total,也就是总碳水,在总碳水下面还有两个小分类,一个是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另一个是糖(sugars)。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世界各国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规定是不一样的。我国的要求是1+4,也就是除了总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钠必须明确标注。
美帝的是1+14,除了维生素 abcde 等营养素,脂肪家族中的反式脂肪外,还要额外标注含糖量。
我们放大这张图片看看,好像发现一点蹊跷:
>
总碳水33.7g,膳食纤维是0,糖是32.5,即使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也会一眼看出来,总数对不上呀?
原来,被吃掉1.2g 是淀粉,他们那边淀粉是默认的主食,不用标注的。
简单粗暴的结论来了:碳水化合物原来是一大家子,包括我们熟知的淀粉、膳食纤维和糖,还有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对我们来说高( mei)大(luan)上(yong) 的木糖、核糖·····
专(zhuang)业(bi)的人都会讲:
这些糖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由于氢元素与氧元素的比例为 2:1,都可以写成一个化学公式,所以叫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二糖主要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balabala~~
>
我知道你们不爱听这些,喜欢接地气的酱式总结,那我就说说呗,谁让我懂你们呢。
我觉得吧,在碳水化合物家族,跟我们相关的只有三大势力:
大正派膳食纤维:营养管饱零热量,吃再多也不会胖。膳食纤维有两种,可溶性和不溶性,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不溶性纤维有助于肠功能,真心是好东西
中间派淀粉: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和奶类中的乳糖。有营养,但是吃多了也会胖;
大反派游离糖:也叫添加糖,它才是恶之花!空白的营养,除了能量外什么都没有,吃太多糖只会让你体重增加,牙齿变坏。
WHO(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儿童和成年人游离糖的摄入量要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而且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一天总热量5%以下。
所以,碳水化合物名声不好是躺了游离糖的枪,以后别傻 fufu 的不碰碳水了,先毫不犹豫地把游离糖限制在10%,不!5%以内再说。
5%的游离糖是多少呢?假设你是一个正常体重的仙女,每天正常摄入1800大卡,5%是90大卡,相当于不到25克。像前面提到的果汁,你随随便便一张嘴,一瓶痛痛快快就下去了,31.5克,立马超标。
吓一跳吧?
那都哪些食品里面藏有游离糖呢?
太多了。差不多有甜味的不能幸免吧,比如饮料,甜点,烘焙食品,各种水果干,各种红烧类的菜肴,这些都比较好识别。
还有一些不太好辨别的,比如番茄酱,沙拉酱等各种调料,还有···忧伤了···蜂蜜也是游离糖家族。
最复杂的就是各种乳饮料了,明明是饮料,却堂而皇之的混在健康的奶族里,真是防不胜防啊。
先别懵逼,在你们眼里可能是一样的,但在我这个火眼金睛厨子眼里…完全不同的东西嘛!教你们几个简单的小诀窍。
① 看营养标签
这是国外某品牌益生菌饮料,标签上很清楚,12克碳水化合物,11克游离糖,少碰。
>
可是咱们国内营养标签暂时没这么细,没有标明游离糖怎么办?
② 看配料
这是某品牌的酸奶,含碳水化合物5.8克,配料表只有生牛乳和几种益生菌,可以断定这是纯酸奶,里面的碳水是中间派里的乳糖,放心喝好了。(只是口感~唉)
>
再看看这个,这种酸奶除了生牛乳之外·····还有白砂糖,生牛乳含量80%,白砂糖就是20%了,碳水化合物一共14.1克,20%就是2.81克,等等,这是每100克含量,还要看看这杯酸奶一共多少克,哦,140g,拿计算器算算,这杯酸奶的游离糖含量4克,要不要喝,自己决定吧。
>
在配料表中,最常见的游离糖是白砂糖,便宜嘛,也有一些叫 xx 糖浆,或者 xx 浓缩果汁,常常添加在果汁里。
继续看某益生菌饮料,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健康饮品,每100ml 的碳水化合物是15.7克,配料呢?水后面就是白砂糖,一小瓶正好100ml,不用细算,两瓶妥妥超标~~
>
有妞儿说了,我喜欢网购,怎么办?
一样看标签啊,如果游离糖高,斩钉截铁从购物车中清除,不要有丝毫犹豫,至于有些不提供营养标签的,不用说,他们想掩饰的是什么,你懂得~~
③ 尽量在家吃饭吧,虽然这句话我也是有气无力的说出来的······
如果,你实在喜欢喝碳酸饮料,馋的不行,可以尝试用苏打水和南瓜一起榨汁,口感不错哟,只一条,千万别加糖。
或者,你特别喜欢吃面包涂果酱,可以试试低脂低糖的果酱,或者干脆切片香蕉裹进去。
但是,为了口感,标榜低脂的往往意味着高糖,标榜低糖的也往往意味着高脂肪,这还需要你学会熟练的识别营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