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觉恐怕大家都感受过,那就是“饥饿感”。
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的你,每天只想面朝大海,胡吃海塞。
>
那么饥饿感,到底从何而来?
在聊了许多脂肪的好处之后,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素”的——胃饥饿素。
胃饥饿素(Ghrelin),又称作生长激素释放肽。这名字挺长,好像不好理解,那我们就把它分解开来。
生长激素(GH),是一种无特定靶的蛋白质激素,是垂体分泌作用于体细胞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动员周围脂肪的分解,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促进钠、钾、钙、磷、硫等主要元素的摄取和利用。
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按一定顺序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肽键是指两个氨基酸之间的共价键,即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之间去掉一分子的水而形成的键。
胃饥饿素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找到,也可以在胃肠道中找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被称为“脑肠肽”。
作为一种脑肠肽,胃饥饿素可以调节生长激素分泌,主要由胃产生,促进摄食行为。
血浆胃饥饿素水平受食物种类的影响,如高脂肪的饮食可以降低血浆胃饥饿素水平。
实验证明静脉注射胃饥饿素可以明显增加饥饿感,可以增加近30%的食物摄入。血浆中胃饥饿素可以通过渗漏机制穿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激活神经肽相关蛋白神经元增加进食。
另外, 胃饥饿素不仅可以通过能量代谢引起体质量增加, 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造成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肥胖。体外实验证明,3T3L1前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本身均匀地分布有胃饥饿素受体。胃饥饿素可以通过促进分化和抑制凋亡来增加脂肪细胞数量从而引起肥胖。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胃饥饿素可以使呼吸商增加,使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增加,而脂肪的利用率降低,结果导致过多的脂肪储存引起肥胖。
血浆胃饥饿素水平与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联性,在葡萄糖生理和病理代谢中发挥作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饥饿感”的产生是由于体内胃饥饿素的作用,而进行生酮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优质脂肪和适量蛋白质的摄入,能够降低血浆中胃饥饿素的水平,减少了饥饿感,从而减少了摄食行为。
参考文献:
《生长激素释放肽在2 型糖尿病中调节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黄丽丽、杨慧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10月第23卷第10期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的研究进展》,徐伟、田成功,医学综述20 0 7 年3月第3 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