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失调包括强迫性过量饮食、情绪性暴食和限制型厌食。
强迫型饮食障碍者会无意识地吃很多东西。
情绪型暴食者会用食物来缓解情绪(大多数暴食者既是强迫型又是情绪型的)。
而与暴食者相对的,是限制型厌食者。
限制型厌食者对热量和脂肪的了解也许比很多营养学家还全面,他们在事物面前会有羞愧感和负罪感。
因为害怕体重增加,他们长期遵循解释计划,通过控制饮食来达到瘦身和调节某种情绪的目的。
许多有饮食障碍的人会一下子吃很多,又一下子吃很少。
比如白天一粒米都不吃,却在晚上疯狂饱食一顿。或是一整个星期都严格节食,却在周末大快朵颐,如此反复。
判断你是否是「正常饮食者」的重点并不在于你一天吃多少东西,或是吃几次东西。
「正常饮食者」眼中,食物就是食物,食物没有好坏之分。
也许他们知道食物的能量高低之分,但他们不会仅仅根据食物的热量或脂肪量来选择食物。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真的喜欢食物,而且享受吃的过程。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刻意去衡量食物的分量,也不会一直去称体重。
其实真正让强迫型和限制型进食障碍的人感到恐惧的是一种观念:
不节食就会没有规律的乱吃东西,从而导致热量摄入的紊乱。
上面这个想法错的一塌糊涂。
其实「正常」饮食的规则非常简单:
饿的时候或者想吃东西的时候就吃
挑选令他们满意的食物
根据身体的实际需要吃东西,并且享受吃的过程
吃饱的时候就不吃了
正常饮食者会根据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来调整饮食。
饿了,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不期望食物会带来极度的兴奋感,而是希望享受进食的过程,让自己品尝美味,感到充实满足。
吃饭对他们而言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一旦吃饱了,就不再进食。吃不吃东西对「正常」饮食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乐天注:你不需要拿这些规则要求现在的自己,只要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即可。
「饥饿」指的是人体内部系统的能量消耗殆尽了。
饥饿并不仅仅是想咀嚼、吞食东西,或是把食物塞的满嘴都是。
饿的迹象是:
胸腔和胃部感到疼痛空虚、头晕、肚子咕咕叫、有点易怒,可能还会有轻度的头疼。饥饿感会越来越强,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要做到「正常」饮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自己有多饿。
如果你已经饿得饥不择食的话,周围任何食物都可能会被你吃的干干净净。
如果你在一点都不饿的时候吃东西,你就不知道何时应该停下来,因为从最开始你就已经饱了。
因此,在你处于中等饥饿的状态时,食物才是最美味的。
以下的情形是饥饿状态不应该有的:
心里很痛苦
吃东西时很不情愿
口渴或精疲力竭
因为情绪而吃东西
越吃越不开心
如果能用食物以外的东西来满足,那就不是饥饿感。
什么叫「食欲」
食欲就是有立即吃东西的欲望。
就像被蚊子咬了之后,立刻想去挠一样。关键在于一旦不痒了,你也就不会再去挠了。
食欲与饥饿感不同,它们并不总是同时产生(饿的时候并不总有食欲)。但两者都属于生理感受。
饥饿让你知道现在该吃饭了,「食欲」告诉你该吃些什么。
食欲就是你突然间想吃东西(比如草莓、饼干),品尝某种味道(酸甜苦辣咸)的渴望。当你有食欲时,即便没有吃东西,也会感到垂涎欲滴,好像东西就在嘴里。
当你无所事事或是伤心失望时决定吃东西,就不是食欲,你只是想填补内心情感和精神的空虚。
食欲不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引起的,它和饥饿一样,是生理层面,而非心理层面的概念。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是限制饮食者,可能暂时无法知道什么样的食物才是身体真正需要的。
你必须通过不断尝试去找出这样的食物,如果一时间没有东西能激起你的食欲,那么试着问自己想吃什么口味的,再缩小范围。
想挑到真正令你满足的东西,就要扪心自问是否真的想吃,而不要为了节食去克制自己。
如果你根据热量或脂肪、碳水含量来挑选食物,或是在极端饥饿、一点都不饿的时候开始动筷子,就很难选到满意的食物。
要记住,全世界只有你知道自己想吃什么。
你的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告诉你,什么食物合你的口味,不论你已经有多久不曾听见这样的声音,它依旧在你心底。
也许你必须把他们「哄」出来,才能听得非常真切。但是只要你持续这样做,就一定会听到发自内心的愉快和感激之声。
当你吃饭的时候,脑子里在做什么呢?
你是否因为害怕而刻意不去思考食物?是否正在计算着热量?是否正在思考工作的事情?
吃饭时的「身心合一」意味着要专心致志,关注并只关注两件事:
食物和身体
身体和食物
「正常」饮食者会在无意识中检查身体对食物的反应。
他们能接收到身体传达的清晰的信号,因为他们一直在倾听着、信任着身体的信号反馈,并且能准确的理解信号的意义。
「正常」饮食者吃东西时的无意识行为包括:
有节奏的呼吸
细嚼慢咽
不会总是注视着盘中餐
停顿一下以回味正在吃的东西
偶尔放下筷子,并且不认为餐具已经与自己的手臂融为一体
经常自动自发的问自己是否已经饱了
关注眼前的食物,而不是惦记着昨天吃了什么,或者明天会吃什么
不关心别人的吃喝,也不认为别人会关心自己在吃什么
下面这些,是你在吃饭时候和身体失去联系的情况:
狼吞虎咽
为你正在吃东西,或者先前吃过东西而感到内疚、自责、悔恨
告诉自己不该吃东西
旁边的人不吃,你也不吃
忘了品味食物
匆匆地吃完饭
挣扎着不吃任何东西
压力太大以至于食不知味
吃东西时忧心忡忡
有意识地限制饮食
为了取悦他人而吃
饱和满足,都是机体对于「吃」的生理反应,但它们经常被混淆。
饿是身体缺乏食物的信号,饱是机体食物充足的表现。「饱」是对食物的「定量计算」。
而「满足」是「定性计算」,与吃多少没有关系。也许你吃了几口就会感到满足,也许你吃了七八道菜也不满足。
满足和吃饱并不总是同时发生。
比如你正在吃金枪鱼三明治,可能会有以下反应:
没有吃饱,但感到满足。你已经充分品尝了金枪鱼的味道,心满意足,虽然还没有吃饱,但是已经不想再吃金枪鱼了。
吃饱了但不满足。你可能在吃了很多食物之后不再感到饥饿,但是你感到不满意,也许你曾经觉得这个三明治不错,但是现在你想换别的口味。
吃饱的同时心满意足。金枪鱼三明治让你吃饱了而且回味无穷,你已经不想再吃别的东西了。
饥肠辘辘又意犹未尽。觉得这点三明治还不够塞牙缝,而且你也不是特别喜欢它的口味。
除此之外,你可能只是为了「解馋」而不是「解饿」。
比如你正在工作,突然身体有个声音尖叫「我要吃软糖!」,这时候你肯定没有指望吃糖果来填饱肚子。
当你有了食欲,你关注的焦点是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如果你慢慢地咀嚼软糖,那么你基本上吃一两颗就能满足食欲了(解馋)。
有两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帮你判断究竟是求吃饱,还是求满足:
饥饿+食物=满足感 或/和 饱
食欲+想吃的食物=满足感
饱和满足感都是对饥饿的健康反应,但只有满足感是对食欲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