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种令人感到困惑的经验,因为我们总是被教导只要练得够久,付出该有的努力,所有的瑜伽动作都是有机会「达标」的。事实上身为勤勉的瑜伽练习者,我们确实能够持续加强我们的力气、柔软度以及动作的协调性。但有一个我们无能为力改变的因素,却经常被忽略掉,那就是每个人的身形比例其实并不相同。
有许多例子告诉我们,练习者由于受限于特殊的身形比例,而无法符合某些特定动作最终的审美标准(或着至少,让达到标准的过程变得更富挑战性)。另一方面,同样的身形比例也让这些练习者在做其它的体位法练习时,有着明显结构上的优势。正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形对于动作的难易度及最终的外形有着显著的影响,这恰好提醒了我们,一昧推崇体位法外观上的美学在本质上毫无助益。
让我们举几个瑜伽动作为例,来探讨身形比例如何扮演令人吃惊的重要角色。
NAVASANA(船式)
对大多数的瑜伽练习者来说,Navasana是个声名远播、富挑战性的动作。但这个动作中有一个重要元素很少被提出来讨论,那就是「身体/腿」的比例。为了抬起我们的双脚,并让它们停留在空中,我们的髋屈肌需要很努力地工作。但如果你的腿相对而言比较长,髋屈肌就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让那奢侈的长腿优雅地悬浮在空中。相反地,如果你腿的比例比较短,那么所需支撑的重量会比较轻,遭遇到的辛苦自然比较少。在Navasana的例子中,长腿会让这原本已经充满挑战的体位法变得更加费力,而比较短的下肢反倒会助练习者一臂之力。这意味着长腿的学生可能会在Navasana的练习中弯曲膝盖,以减轻髋屈肌的负荷,但即便如此,他所付出的努力可能仍不亚于他身旁有着短腿、双脚伸直的练习者。
BADDHA PARSVAKONASANA(绑手侧三角式)
这个体位法要求练习者在延展侧三角式中将双手在身后互扣──有许多瑜伽学生无法做到这件事,通常我们会假设他们的挣扎是因为柔软度还不够。手臂肌肉缺乏柔软度当然是重要考量,但另一个常被忽略会影响绑手的因素,是身形的比例。如果学生的手臂(肱骨加上桡骨和尺骨)相对较短,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无法在这个姿势中于背后绑手。对于那些不论付出多少努力,多麽投身致力于瑜伽练习却始终抓不到手的人来说,一条瑜伽绳或毛巾便能为他创造从未经历过的绑手体验。相对的,如果某位学生的手臂比一般人来得长,他在绑手的练习中将有着明显的优势。他甚至能毫不费力地抓到手腕,而不仅于抓着手指而已。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抓手腕是绑手「加深」的变化,但能做到这件事有可能仅因为这个人的手比较长,而未必是柔软度比较好。
HANDSTAND PRESS-UP(慢举手倒立)
相较于典型的一股作气往上跳进入手倒立,慢举手倒立(Handstand Press-Up)是一种更优雅而令人敬畏的进入方式。练习者先前弯进入Uttanasana(站姿前弯),将掌心平贴在地上,透过手往下推将双脚提起离开地板,进入手倒立。慢举手倒立的练习者在动作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相当卓越的力量和控制力,然而,每个人的身形比例对这个练习的难易度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否认的。如果你的腿比较短,而躯干比较长,你在学习慢举手倒立的过程中便有着先天解剖学上的优势。有着这样身形比例的人比较容易将重量自脚转移到手,因为他相对较短的下半身能让他的质心(髋部)往前移动到根基(肩膀与手臂)的正上方。相对地,有着长腿与短躯干的练习者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有着力学上的劣势。相较于髋部能够位于肩膀正上方,他们的髋部会落在肩膀的后方,使他们在试图把脚飘离开地板的过程中遭受到相当大的阻碍。对于这样的练习者来说,练习慢举手倒立并非不可能,但他们得比那些腿短的朋友付出更多的努力。
手碰地板的弓箭步
在瑜伽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想象体位法有个终极的外在样貌,于是我们努力地去「做到」或「完成」它。但当我们开始学习领悟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形比例,是如何影响瑜伽动作的外形时(或着影响我们得多辛苦才能达到动作的外形),我们便对瑜伽练习中「过程」这个概念有了更宽广的认识。不论是任何体位法,其首要考量是必须对练习者带来助益,至于最终动作的外观看起来如何,仅是这个目标的副产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