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的细节越琐碎,人们讨论的热情就越高,健身行业尤其如此。人们热衷讨论一些细枝末节,却对一些关键概念视若不见。
“5次组和4次组比,哪个更好?那6次组和5次组比,哪个更好?”
“中等容量日,我用最大重量的71%好还是73%好?”
“蛋白粉应该在训练后2分钟后喝,还是2小时后喝?”
事实上,我的答案是——如果你在关键概念上都没搞清楚,这些因素根本影响不了什么。在你抓着细节不放之前,你对训练的基础理解必须正确。我现在就跟你们举两个极端例子,相信你们就会同意了:
1.要想力量增长,我应该深蹲用4次组还是5次组?
2.要想力量增长,我应该深蹲还是跑步?
这两个问题里,对于提高力量来说,一个比另一个更为基础也更为重要。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会讲讲力量训练中各种变量的层级,这样你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概念上而不至于本末倒置。
没有目标的方法论毫无意义,目标的确定是为了区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里我把“力量增长”即自身产生力能够对抗外部阻力的的能力作为目标。那么简单来说,影响这一目标的顶层概念是以下10个变量:持续性(consistency)、技术(technique)、动作选择(exercise selection)、负重强度(load intensity)、次数范围(rep range)、恢复(recovery)、内部压力/适应/恢复-循环负重增加(intra-stress/ adaptation/recovery (SRA)-cycle load increment)、热身(warm up)、组间休息(intra-set rest)、容量(tonnage/set-rep volume)
持续性:训练者对既定计划的完成度
技术:训练者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偏离度
动作选择:计划内的动作
负重:衡量移动负重所需的力
次数范围:单组内动作的重复次数
低次数(1-3次),中次数(4-7次)、高次数(8-15次)、有氧(16次+)
恢复:为适应训练压力所产生的结构性、化学性变化所需的睡眠条件和营养条件
组间休息:一个动作每组之间的休息时间
内部压力/适应/恢复-循环负重增加:两次超量训练之间负重变化(在线性计划当中指的就是每次训练你往杠铃上增加的重量)
热身:在正式训练组之前,为其动作数量和动作模式做准备的环节
容量:正式组所用的重量x正式组的组数(比如说,用300磅做3x5,那么总容量就是4500磅)。训练量(volume)-组数x次数,也是与容量相关的变量
认识到细节就藏在以上的这几个变量中是很重要的:具体的次数也属于次数范围的范畴内——4作为次数当然与5不同,但4和5都属于“中等”次数。饮食和营养都属于恢复的范畴内。饮食包括热量盈余、热量平衡、热量缺口。热量盈余又包括高热量饮食、低热量饮食。显然你可以顺藤摸瓜从关键概念上很容易地找到细节的变量,这很快就会变得很琐碎。
但是让我们后退一步,好好看看这个整体——如果目标是“力量增长”的话,关键概念当中有一些的优先级明显更高。我们把这个层级用金字塔来表示,上面一层以下面一层作为基础,如果下面一层控制不好的话,上面一层做得再好也不重要,记住我这一句话。我将用下面这个金字塔来解释各种变量的优先级次序。
第一层
持续性、技巧、动作选择是基础。如果这些没做好,次数范围、休息时间、恢复都无济于事。为达到力量的最大适应性,动作选择有3条标准:
1.多肌群参与
2.全幅度动作
3.负重最大化
以上3条标准适用于深蹲、过顶推肩、硬拉和卧推。这4个动作应当用这种幅度完成可以达到最大重量。这4个动作可以通过长期训练提高,并且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了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来刺激机体。
当然了,其它动作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在力量训练的层级中,动作也是有优先层级的。基础杠铃动作是根本,辅助动作的地位就没那么显赫,补充动作的地位就更弱了。这些细节在一个训练者的进步过程中,要慢慢才能被提上日程;随着训练者一点一点进步,这些细节就必须严肃对待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深蹲、推举、硬拉、卧推真的足矣。就算对于那些有一定经验的训练者来说,这4项动作也是训练计划中的基石所在。时间宝贵,所以不要浪费在效率不高甚至背道而驰的动作上。
这4项基本动作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形式。但是,每一项动作确实存在一种最优模型,因此每个rep不应当偏离这个最优模型(详参《力量训练基础》)。理论上,每个rep的方方面面都应该与最优模型一致。偏差变形会引起动作失控、造成受伤,继而阻碍训练进步。当你所用的重量还不是很重时,偏差变形的后果可能还没那么严重;但是负重越接近极限,那你越不能纵容自己在每个rep中有过多的动作变形。不知为何,即便每个人都知道技巧很重要,实际应用中却总是不当回事。你可不要成为这种训练者。
最后,一旦一个计划制定好了,那就不能允许任何篡改。没按照计划执行的训练,其进步根本无法量化。训练如是,炼钢如是,造车也如是。
想象一下劈柴火的情景,如果你用斧子劈的时候每一下都没有计划都很随意,那么你怎么能够得知哪种方法的效率更高?进而,你如果没有高效的劈柴方法,那么你怎样提高你的劈柴速度?怎样降低劈柴的难度呢?因此很显然,你不能忽视了理论分析。力量训练也是同样道理,没有计划方法,你就无法把控训练。没有把控力,科学的假设检验就无法实施,你也就无法优化你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效率。
第一层很重要,不把握好这些变量,第二层只是空中楼阁。如果你的训练持续性不够、深蹲蹲不过平行,那你的所有rep都是纸上谈兵。
第二层
当持续性、技巧和动作选择没啥问题了,这时候,我们终于要处理一些计划上的东西了。负重、恢复、增量、容量、次数范围都变得重要起来。就像选择动作一样,这些变量也有自己的层级,随着你一点一点进步,这些变量也变得更加以目标为导向,你的目标也会更加专一。再一次,从我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以力量增长为目标。从第二层开始,每一层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很简单,从生理状况上来说,你就不可能选择一个高次数、大重量(实际上就是大容量)的训练,同时恢复程度极其有限、每次增重又非常大,这时候,各变量之间的制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次数应该选择在中等范围(4-7次)。中等次数有利于在负重和总次数(volume)之间取得平衡。注意,我没有说“5次组”,是因为除非你优化了其它变量,否则你用4次组还是6次组没什么影响。但是,选择16次组还是4次组还是有些影响的。这些留待你更高阶的时候再研究不迟。
重量、恢复(饮食和睡眠)、重量的增加、组/次、容量、次数范围,这些变量我们现在认识了。我们也知道了深蹲、站姿推举、卧推用3组5次、硬拉用1组5次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每次训练你往杠铃上增加的重量就是增量。每次增加10磅也许能坚持一周,但很快增量就得降到5磅甚至2.5磅。
你需要足够的睡眠;你知道什么对你好,所以只管多睡一两个小时吧。你需要吃的够多来促进恢复。可能是2500大卡、140g蛋白质,也可能是4000大卡、200g蛋白质,甚至可能是7000大卡一天(这就挺难塞下肚了),吃多少取决于训练者自己。我不知多少次在健身房看到体重160磅(约72公斤)的男孩子,睡眠充分、休息正常、训练规律,所有的要点都做对了,把自己折磨个半死但就是没长进,原因其实是他们抗拒多吃,吃得不够自然恢复不好。举铁本身并不能让你变壮,恢复产生对举铁的适应性,适应性才让你变壮。
第三层
虽然是第三层,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概念不重要。恰恰相反,热身和休息对进步至关重要。如果你不热身,那么你的正式训练会感觉又紧张又僵硬。如果你热身过度,那又会造成疲劳。如果你组间休息不充分,那你可能无法完成下一组的训练。再说一遍,Starting Strength的线性计划为热身和休息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作为热身,2组5次的空杆、再加一组5次、一组3次、一组2次,负重逐渐增加到正式组重量。
例如,你的正式组重量是245磅(约111公斤),那你的热身可以这样做:
45磅 2x5
95磅 1x5
145磅 1x3
195磅 1x2
热身组的组间休息应该尽量缩短,但,你的正式组间休息应该适当延长一点。那组间休息到底应该是5分钟、7分钟还是5分11秒?我不能告诉你确切的时间,我只能说刚开始组间休息5分钟还可以。
第四层
这一层的变量对力量训练的效果来说是影响力最小的。如果基础训练概念不正确,这些细节全都毫无意义。比如,你还在考虑用4次组代替5次组,但可能你做的硬拉压根不是硬拉,这就是没有全局思维的证明。退一步看,站在整个力量训练的“金字塔”前面,重新评估各种变量的重要性,而不是陷在细节里。一旦你对所有变量的层级高低了然于心,这个时候你再去深挖细节,才有可能优化这些细节。
基于这个金字塔,看起来我好像是说要先分析第一层再第二层之类。不是这样的,你开始一个计划之前,先想想这3个层级,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梳理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再开始训练。不要还没开始训练就太纠结细节。当你开始考虑这些变量之间的制衡时(你一定要考虑),请把主要细节牢记于心。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些变量之间也会相互缠绕。如果你忽视热身,那么你实现更大重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如果你恢复良好,那么你的训练也可能更稳定。你的能力与执行力是分不开的。
你准备的越充分,你越可能不出错。这就需要你能够识别,训练计划的这些变量当中什么更加重要、什么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