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美国人乔 · 德 · 塞纳发起创办了斯巴达勇士赛。塞纳本人是一名极限运动爱好者,参加过 50 多项超远距离赛事、马拉松、铁人三项、生态挑战赛和极限赛跑,只要市面上有的比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之后,他凭借多年的参赛经验和市场调查,打造了个人的 IP 赛事——斯巴达勇士赛。塞纳认为人类正在变弱,文明弱化了人类的身体机能,斯巴达赛可以让人类暂时回归蛮荒状态,寻找原始的洪荒之力。
从赛事的名字能看出来,这是一项对体力和心理都有非凡要求的高难度障碍赛。每年在全球30多个国家举办超过200场赛事,吸引超过800万人次参与。参赛者为了提高运动水平,为一场比赛付出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备赛。其中大多数是通过跑量堆积备赛。但如果真的想要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跑量堆积的方式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体能训练体系里,每一个训练目标就是一个专项,面对专项我们要根据专项内容,需要通过运动素质需求和动作表现特点来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斯巴达勇士赛比赛内容:全程12公里以上,大部分为越野跑,期间有20多项障碍,不限时间完赛。障碍类型:翻/爬墙;拉/绳索类;负重行走类;悬垂障碍类;匍匐爬行类等等。比赛目标: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完赛。
>
>
通常从动作模式、肌肉生理适应和动力链特点三个方面考虑。
>
根据以上原理,推荐如下的训练动作。
在斯巴达比赛中,有很多为上肢拉闭链动作,因此在备赛中可选择以下动作:
>
>
>
在比赛关卡中,有很多上肢竖直拉开链动作,且需要单臂交替发力;
>
同时还有很多上肢水平拉开链动作:
>
>
建议训练:12次*4组,双侧循环无间歇。
>
建议训练:45s*4组,间歇30s。
比赛现场地面情况复杂,需要良好的足踝稳定性。
>
同时很多的爬行类动作,也需要极强的核心稳定性。
>
>
>
建议以线性周期来逐步提升体能素质,以周为单位调整训练计划,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量逐渐减少。
前两周的力量训练,以肌肉维度与生理适应为主,用8~12RM的负荷训练,同时训练组数与动作安排都可相对较多。
后两周的力量训练,以增加力量与神经适应性为主,用5~8RM负荷训练,同时减少训练组数与动作。
>
在有了周期规划的同时,单次训练计划的动作排序也尤为重要。一定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快到慢,从重到轻,从脊柱承重到脊柱不承重的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