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随手在网上搜一下「训练计划」,可能瞬间会出来成百上千个结果。很显然,你并没有时间把几千个计划一一试一遍——这时候,科学判断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本文中,Andy 会详细讲一讲,该如何从茫茫的计划海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本文提到的各种训练计划样板,会在今后的推送中免费放出,敬请期待。
训练计划,取决于训练水平
最适合你的训练计划,取决于你的训练水平——这里的「水平」,指的更多的是你的恢复能力,而不是你的三项有多少。
我们都是个体,而个体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也许你可以深蹲 1.5 倍体重,一周蹲 3 次,别人蹲同样的重量,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如果你仅仅凭着「深蹲 1.5 倍体重」这个指标来规划训练,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有效,对于大部分人压根就不适合。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依据「恢复能力」来选择计划。
「恢复能力」说起来很抽象,不过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帮助它视觉化。比如:
1. 你在每周、每次训练中,都可以给主项动作加重吗?如果是的话,恭喜你,这叫做「线性进步」,是最简易的训练计划方式,也是最快取得进步的方式;
2. 你需要隔一段时间,改变训练的强度和容量,并且将训练规划成不同的周期,才能取得进步吗?如果是的话,这叫做「周期训练」。周期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不过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线性周期」。
由知名偶像派健体选手王龙飞翻译的「力量训练计划」,以及其众所周知的姊妹书「力量训练基础」,提供的就是线性计划模板。
想进步最快?有两个关键点
越是新手,动作越简
在刚接触力量训练时,我建议将注意力集中在几个主要复合动作上(深蹲、硬拉、卧推)。对于掌握一个动作来说,「熟能生巧」很关键。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从采用较高频率、较少的动作选择来开始。
如果你从训练的一开始,就盲目的加重量,而忽略了动作的质量,可能在短期不会有很大影响,但一定会影响长期的进步。你需要对训练动作进行不断的练习,直到每一次深蹲、卧推、硬拉的时候,都是「自然而然」的进行,而不是需要你脑子里一直想着「我该怎么做」。
假如你从 0 基础的时候,就选择了几百个动作一起做,无疑会让这个「学习」的过程变得慢很多。
所以,在新手时期,选择几个重要的动作,反复练习,才能让你在更大重量下动作更稳定,并且训练更安全、更高效。
充分利用「新手福利期」
如果你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能进步(无论是加重,还是同样的重量做更多次数),这叫做「线性进步」。如果你训练计划中的大部分项目都能用这个方式进步,你可以认为自己还处于「新手福利期」。
不要觉得「新手」这个称号很丢人——使用针对新手的线性计划(即:每一次训练都加重或者加次数),是取得进步最快的方式。在这个阶段,你没有必要使用各种花里胡哨的中高级计划,或者过早进入周期训练。
如果你能够使用新手计划进步,并没有必要过早进阶到更复杂的计划。
初级计划
如果你是纯新手:我建议从最基础的「三大项计划」开始。你会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进行深蹲、卧推,和硬拉。当你慢慢进阶时,可能会需要对于计划进行一些调整,来保证充足的恢复。一般而言,稍微减少硬拉的组数,可以作为第一次调整。
随着进阶的深入,你可能需要将训练分化,让每两次主项之间间隔的时间更长一些来保证恢复。
如果你已经有一定的训练经验:如果你的主项仍然可以线性进步,可以考虑一下将「三大项计划」进行一些调整,或者进行 3 天的分化训练。
Andy Morgan 的「三大项计划」样板,会在之后的公众号翻译并推送全文。
中级计划:线性周期
当你使用上文的方法,发现无论如何调整计划,都没法进行线性进步了?这时候,你需要加入「周期(Periodization)」这个元素。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长期(几个月至几年)的训练,分化成不同的周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训练模块(Training Blocks)」。
周期训练包含了对于很多训练元素的变化,包括但是不限于:容量、强度(绝对重量,以及 RPE)、频率、次数、动作选择、动作次序,以及休息时间。
网上很多流传的「XX 周训练计划」,都包含了简单的周期元素。同样,Andy 给出了一个样本计划,会在今后的推送中详细翻译解读全文。
Andy Morgan 的中级力量举计划。
为什么你需要周期训练?
你之所以可以使用线性计划的原因,是因为你对于身体施加的训练压力(如上图中流入水池的水),足够到让身体产生适应性,但又小于你能恢复的最大量(如上图中流出水池的水)。
随着训练的进阶,你会到达训练压力大于恢复能力的阶段,当身体无法从训练中恢复时,你的进步也就停滞了。
影响你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你的「做功能力(Work Capacity,如上图中排水口的大小)」。而简单而言,做功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训练容量太低(容量 = 组数 x 次数 x 重量)。
想增加做功能力,你需要放下一部分「自尊心」:与其每周都冲极限,不如降低一些重量,每组多做几次,或者多做几组。当然,你仍然需要使用较高的重量来完成训练,而不是「要么冲极限,要么空杆做 100 次」这种极端做法。
增肌还是减脂?
训练计划的安排,跟你的增肌、减脂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在增肌期,你能承受的训练容量更大——在摄入盈余的卡路里时,你的恢复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当你从减脂期过渡到增肌期时,你可以在目前的计划中,加入几个新动作(1-2 个复合动作,搭配 1-2 个孤立动作),或者每个动作增加几组,反之亦然。
如果你在减脂,停止进步是迟早的事,不管计划有多科学:假如你一直在卡路里缺口状态,使用线性计划,力量停止增长了,你也许可以通过使用更复杂的计划,比如周期计划,继续进步一阵子,但是你要知道,力量增长,总有一天会停滞的。而停滞的原因,就是热量不够。在减脂期,你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确保「保持训练强度」以至于提供足够的适应性,而不是「取得大幅度的力量上升」,直到减到你想要的体脂率为止。一个简单的指标是:如果你的三大项成绩没掉,说明你维持的还不错。
减脂期,可以取得多少进步?平均而言,对于一个体脂 20% 的男性,想减脂到 5% 的参赛水准,在减脂期的前三分之一,他们很可能可以取得一些进步;在中间的三分之一,主要目标是维持肌肉和力量;在最后的三分之一,当体脂低于 9% 时,可能会产生掉力量的现象。不过,减脂目标是为了参赛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并不会经历「体脂太低而无法维持训练水平」的阶段。以我的客户为例,平均而言,大部分人在减到 13-14% 的体脂前,都有潜力保持进步。
不过,也许你也注意到了,我反复提到了「平均而言」这个词。这是因为,在这个方面,个体差异也非常大。
很少有人,对于每一个动作的训练经验都完全一样。所以,一些训练动作可能会比另一些动作更容易维持。比如,当掉体重的时候,卧推受到的影响最大,不仅因为大部分客户(Ruki 姐注:Andy 只训练男性客户)对于卧推的经验比较丰富,还因为当胸部及背部脂肪变薄之后,卧推的动作行程会更长、更「费力」。反过来,如果你从没有卧推过,一边减脂一边冲击卧推极限是很正常的,而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你在减脂时增加了肌肉。
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训练,重新开始时,也会产生快速的进步。
有些人不断对自己强调,「减脂一定会掉肌肉」,结果训练不敢上重量,结果真的掉了肌肉。
有些人在生活、工作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会直接影响训练。
最后,个体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我见过不管怎么减,力量都能增长的客户,也见过不管怎么调整,都掉力量很厉害的客户(这位客户还存在其他的原因,比如他对于自己没有信心,健身环境非常差,导致很多训练都没法完成,但是,大部分人不会有这个问题)。
饮食和训练,需要同步。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
高体脂,会掩盖你的潜力:当把一个肥胖者,和一个运动员放在同样的卡路里缺口下时,他们的供能方式是不同的。当人越胖的时候,越有更多的能力使用脂肪(体脂肪)来供能,以弥补「食物短缺」的现象,而一个体脂已经很低的人,则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减脂期间能不能进步、能进步多少」这个问题,也要因人而异。
所以,如果你在减脂期开始时体脂很高的话,在减脂期仍然可以使用线性计划,或者线性周期计划。用 Greg Nuckols 的话来说:「你很可能完全有能力继续增加训练容量,哪怕总体恢复能力有所下降。这仅仅意味着,你需要更密切观察你的恢复情况」。
Greg 还有一句话是:「当你试着分析人体时,你要知道,会有很多混乱、不明确,以及过于复杂的东西」。只要你的蛋白质摄入足够,卡路里缺口不要太大,在减脂期间保持肌肉是完全没问题的,哪怕力量可能会稍微掉一些。
不要忘了,在你减脂时,你的力学劣势也会越来越大:当你判断自己「有没有掉力量」的时候,力学变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可以将你的右手伸到左边腋窝下,捏一捏背上脂肪的厚度——想象一下,当你减脂时,这里的脂肪会变薄很多,同样,你的手臂、大腿、腹部脂肪,都会变薄。尽管当体脂变低时,你可能因为肌肉更明显,看起来更「大」,实际的维度一定是会减小的。
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当体脂很低时,如果你能维持肌肉和力量,减脂就算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力量掉了呢?这也许并不是因为你掉肌肉了,只是因为你变得更「薄」,放大了力学劣势而已。
不仅你的躯干、四肢长度会影响运动时的生物力学,身体成分同样也会。
最简单的例子还是卧推:如果你的躯干越薄,杠铃需要运动的范围就越大,你也需要做更多的功(高中物理:做功 = 做力 x 距离)。
1. 由于力学劣势造成 5-10% 的力量下降,是完全可能的(取决于你减了多少体重);
2. 一般而言,推类动作,相对于深蹲、硬拉,对于体重的变化更敏感,因为蹲拉动作还取决于下肢的比例;
3. 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减了很多体重(比如 20-30 斤),力量水平没有变化,肌肉量可能反而有所增加。
划重点:在减脂期间,如果力量掉了一点点,并不是世界末日。
什么时候需要换计划?不要只看力量水平
本文开头提到过:你的训练水平,并不是完全由力量水平决定的。同样,你的力量水平,也不应该决定你何时该换计划。
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力量等级」表。这些数据,可以让你有个大概的概念,自己的力量处于什么水平,但是不能用来决定你的训练水平和训练计划——比如某个表可能说,你能深蹲 100 千克的时候,就是「中级训练者」了,你不应该在极限 99 千克的时候,使用新手计划,第二天蹲起来 100 千克,就立刻换计划。
还是那句话:什么时候能够脱离新手阶段,是非常个人化的。有些人可以使用线性计划直到深蹲 500 磅,有些人在 200 磅的时候就需要换计划了。如果你能把大部分客观变量控制好,比如睡眠质量、生活压力、饮食、健身房环境等,这主要取决于你的运气(年龄和基因)。专心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就行,不要管别人有什么天赋。
不过,力量水平相对于体重的比例,可以大致决定,在你维持力量状态并且减到比赛水准时,你的「训练痕迹」——因为力量水平,是肌肉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一个深蹲 3 倍体重的人,在减到 5% 体脂时,可能可以上台比赛;而一个自重深蹲都做不了的人,在减到 5% 的时候,看上去很大可能是没有什么训练痕迹。
网上流传的各种「力量水平量表」,只能作为参考,认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