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女性运动员月经周期对运动能力有显著影响。
了解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利用雌激素浓度的周期性变化来安排训练和比赛,无疑对女性运动员的训练与保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女性运动员黄体期(luteal phase)运动能力明显强于月经期或其它时期,是激素水平较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及能量代谢等多种因素共同结合作用的结果。
大多数研究认为黄体期血乳酸水平较卵泡期低,各时期运动后血乳酸升幅仍表现为黄体期最低。
>
Dombovy等认为,黄体期乳酸水平低是由于乳酸的产生减少,而不是乳酸从运动肌中排除率较低,货是血中清除率较高所致。
Jurkowski也指出黄体期脂肪利用增加,糖原节省。
文献报道黄体期游离胰岛素浓度升高,血浆中有活性的脂蛋白脂肪酶升高,使游离脂肪酸氧化增强,而游离脂肪酸氧化增强会提高柠檬酸的浓度,而柠檬酸反过来又会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糖原分解和乳酸的生成。
当脂肪被利用时,肌糖原节省下来,这可能是黄体期运动持续时间增加的原因。
有人认为雌激素能影响骨骼肌中的糖原代谢,但有关研究表明,无论在休息或运动时服用雌二醇基本上都不能改变股二头肌中的糖原水平。
采用活组织检查发现,黄体期肌肉的糖原供应和糖原含量较高,然而,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不同时间进行力竭运动时糖原的利用率在卵泡期和黄体期无明显改变,同样,进行无氧耐力测试后,血乳酸最高值无明显改变。
>
Dombovy等报道孕激素(P)和雌激素(E)的共同作用使安静时的心输出量增加,但运动期间摄氧量在两个时相之间无差异,摄氧量与工作负荷呈线性关系;
递增运动至力竭时,VO2max、最大心率、最大通气量活无氧阈在两个时相无差异,心率、氧脉搏、心输量和氧运输也无差异,因而他提出心血管对运动反应未受月经周期的影响。
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受试对象不同及测试时采用的运动方式及强度不同所致。
一项研究指出,闭经的耐力项目运动员进行足部弯曲运动后,磷酸肌酸恢复速率比月经周期正常的同伴要慢,说明卵巢分泌的激素水平对磷酸肌酸的恢复有影响。
有人指出,月经期和/或黄体晚期的运动能力最差,如立定跳远和等长力量的成绩在月经期最差,而这个结果与经前或经期综合症有关。
Giacomoni观察到经前或经期综合症组最大起跳力在月经期明显低于卵泡期,而无经前或经期综合症组最大起跳力在月经周期各时期之间无明显差异。
机械性力量的获得既依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又依靠一系列弹性成分弹性能量的复原。
肌腱和韧带均含有胶原结构蛋白,已知雌激素可抑制前十字韧带的胶原蛋白合成,从而使韧带变得僵硬,这样可引起韧带和肌肉的僵硬。
>
有研究观察到经前综合症的妇女血中雌激素水平下降速率比没有症状的妇女要快,这种较快的下降可引起韧带和肌肉的僵硬及伸缩交替受影响,从而可影响多次跳跃的成绩。
经前或经期综合症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可能与运动肌肉的特点有关,如蹬自行车力或起跳高度在各时期之间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雌激素对肌肉能力的影响可能是由运动肌肉的特点决定的。
机械性力量的获得既依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又依靠一系列弹性成分弹性能量的复原。
有报道指出黄体期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另有人认为黄体期神经传导加速,神经过程灵活性增强,肌纤维的兴奋性、传导性均可能较高,这也可能是黄体期表现出最佳运动能力的神经营养性因素。
大多数研究认为月经正常的女性在黄体期从事运动雌激素水平均可明显升高,运动中卵巢激素升高的生理意义在于适应机体对能量物质的需要,满足能源供应,维持运动能力。
>
雌激素还具有抗氧化和保护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对单个肝微粒体过氧化酶具有强有力的抑制作用,雌鼠运动1小时后,肌肉MDA和安静时的值相比无改变;在人类,以60%VO2max运动90分钟后的女性,其血中MDA无改变。
给雌鼠使用雌激素时,运动后CK反应明显减少;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月经期进行运动发生损伤的比例明显多于其他各时期。
此外,雌激素对微量元素也有影响,雌激素增加可使血清铜蓝蛋白增多,而使血铜升高。
铜是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酪氨酸酶、超氧化歧化酶等的组成及活性有关。
可见,雌激素的分泌水平对耐力项目运动员运动能力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雌激素的作用是多途径和多环节的,提示我们监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助于间接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价,在进行训练和比赛时,结合利用雌激素分泌状态对提高女性运动员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