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力量训练相关的研究,最大的一个弊病是:实验对象没有大量训练经验。比如在关于性别差异对于力量增长影响的高达 70 多篇的研究中,只有 5 篇使用了具有训练经验的爱好者或者运动员。
幸运的是,Open Powerlifting 网站(力量举数据库,收藏了从 1971 年开始,绝大部分力量举比赛的数据,一共有 640000 多个条目)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一些纵向分析。
因此, 我从网站截取了满足以下条件的所有信息(于 2018 年 6 月 28 日):
1. 个人信息中包含了年龄;
2. 个人信息中包含了具体体重(而非体重级别);
3. 该运动员参加的是三项比赛(Full Power),而非卧推专项;
4. 该运动员有成绩(即没有三把试举都失败);
5. 该运动员参加的是无装备比赛(无绑膝);
6. 该运动员的组织有药检;
7. 该运动员参加过至少两次比赛。
Open Powerlifting 网站
接着,我去除了其中重复的条目,然后计算了每一个运动员的异速生长总和(Allometrically Scaled Total,来消除改变体重级别的影响),接着用了如下的公式,计算了他们随着时间推移,力量的增长:
((ASS2 – ASS1)/(T2 – T1) X ASS1)) X 30
其中,ASS1 是该运动员第一次比赛的异速生长总和,ASS2 是第二次比赛的异速生长总和,T1 是第一次比赛的时间,T2 是第二次比赛的时间。公式最后乘以 30,让我们可以以月为单位,分析运动员的力量增长情况。
最后,我按照运动员的力量增长情况,将他们排了序,并且一个个分析了最高 1% 及最低 1% 的数据,以确保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比方说,如果某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非常失常,然后为了证明自己,在两周后又比了一次赛,这个公式可能会计算出,他在一个月里获得了 30% 的力量增长。这种例子显然不能反应出真实的力量水平变化,所以需要剔除出去。
在这些步骤之后,我得到了 19749 名运动员的 70117 条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四点关联:
1. 起始力量以及力量进步水平的关系;
2. 年龄以及力量进步水平的关系;
3. 性别以及力量进步水平的关系;
4. 基于以上三点做出的力量进步水平的预测,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准确。
1
第一点:性别
我首先分析了性别差异——如果性别差异很显著的话,先将男女运动员的数据分开,再分析其他因素,会科学的多。
在这些数据中,男性的平均力量增长水平为每月 0.576±1.475%(95% 置信区间:0.568-0.584),而女性的平均力量增长水平为每月 0.920±1.766%(95% 置信区间:0.907-0.933)。这个差别非常显著(p<0.001),而且效应量很小(d = 0.217)。
这个趋势,和大部分文献的发现是一样的——比如在我最近关于性别差异的综述中,总结过男性平均每周的力量增长为 2.23%,而女性则为 2.95%。在比过赛的力量举运动员中,男性平均每周的力量增长为 0.576%,而女性则为 0.920%。所以,在已有的文献中(大部分基于没有训练经验的新手),被试者的力量增长水平是力量举运动员的 12.8-15.5 倍之多。
因为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都将数据按照性别归了类,分别分析。
2
第二点:起始力量
通过常识,我们假设:
1. 更有经验的训练者,力量水平越高;
2. 训练经验越多,力量增长越慢;
所以,不难猜想,力量水平越高的运动量,力量水平增长会越慢。
在分析数据之后,我发现,以上的猜想虽然在统计学上成立(很大程度是因为样本数量巨大),但是关联非常弱。对于男性,r = 0.280,r2 = 0.078;对于女性,r = 0.283,r2 = 0.080。
为了让数据更直观,我根据运动员的起始力量水平,将数据按照十分位(Deciles)分了类。然后,在每个十分位之内,我画出了他们第 10/25/50/75/90 个百分位数(Percentile)的力量水平增长情况(下图)。如你所看到的,最大的力量增长,存在于十分位数最低的「优秀运动员」
(High Achievers)。在第 10/25,以及 50 个百分位数中,曲线下降的趋势都比较平缓;而第 75 及 90 个百分位数的情况下,曲线下降更快一些。
而当对比性别差异时,我将所有 10 个十分位的情况都做了对比(如下图)。如图所示,女性的相对力量水平增长是快于男性的,哪怕在更高的十分位中——很多人声称,「女性力量水平增长更快」的情况只存在于科学文献中,因为一般实验使用的女性被试者都没什么训练经验。从力量举运动员的数据来看,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3
第三点:年龄
同样,通过常识,我们会假设:训练者年纪越大,力量增长越缓慢。
而分析了数据之后,我发现,这个情况虽然成立,但并不是非常准确。事实上,虽然这个差异在统计学上很显著(p < 0.001),年龄相比于起始力量水平,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预测力量增长的指标:对于男性,r = 0.136,r2 = 0.018;对于女性,r = 0.127,r2 = 0.016。
同样,我绘制了如下的图表。在横坐标中,年龄从「小于 10 岁」开始,每 5 岁进行一个跨度,直到 49.9 周岁;接着每 10 年进行一个跨度,直到 80 周岁。由于在最低和最高年龄组,数据非常少,我并没有依照性别区分——在超过 1000 名运动员的数据中,只有 70 位运动员不到 10 周岁,425 名运动员在 70-80 周岁之间。
这张图表的结果,超出了我的想象——以 20 周岁为分界线,之前和之后,确实有很大的力量增长速度差别。但是,在超过 20 周岁之后,年龄对力量增长水平的影响似乎非常小,在 20-80 周岁之间,曲线非常平稳。
当然,这并不代表,力量增长永远不会随着年龄下滑。我认为这是由于几个简单的取样不公(Sampling Bias)造成的:比如哪怕只看参加过比赛的运动员们,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于力量举这项运动,仍然算是新手(我粗略的估计一下,在所有的样本中,大约 80% 的运动员,系统训练不足 5 年,而系统训练超过 10 年的人,比例非常非常小),以及大部分运动员,在过了力量高峰期之后,并不会频繁的参赛。另外,参加力量举比赛的人,本身就是对力量举有浓厚兴趣的——这些人,在总人群中占了非常小的比例(比如对于力量举越有天赋,就越大概率容易参加比赛);我可以打赌,那些 60 岁以上的参赛者,「天赋高于普通人」的比例,比起 25 岁的参赛者,要更高。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的中位数,是随着时间下滑的。
所以,从一方面来说,你不能因为这个图表,就下结论说「25 岁的人,跟 60 岁的人,力量增长速度差不多」。从另一方面来说,力量水平下滑的速度,似乎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4
小结
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根据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起始力量,相对准确的预测他/她的力量增长速度呢?
为了建立这个模型,我做了一些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将所有三个变量当做独立变量,并将相对力量增长水平作为非独立变量。
很遗憾,这个模型的预测性并不是很高(r = 0.338,r2 = 0.114)。这意味着,这三个变量,只能预测到大约 11.4% 的力量变化。
其他比较重要的变量,包括了基因、训练(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计划?是否良好的执行了计划?)、饮食、睡眠、压力、伤病、训练年限,以及一些未知变量,组成了剩下的 88.6%。所以,仅仅知道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起始力量,是无法准确预测力量增长的——你可以做一个大致的估算,但是它的相关性非常弱。
5
限制
由于原始数据的噪音比较大(比如:有些人备赛计划不科学、试举重量选择偏差、不同组织规则不同导致比赛结果有水分,等等),本文分析出的一些相关性,也许会比实际上的弱一些。想要避免这一点,唯一的方法是在条件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重新测量数据,但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虽然手动剔除了一些偏差较大的数据,并不能保证剩下的数据都完全严谨。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数据的选择,比起大部分实验室数据,对象的训练基础都更高,样本数量更大。所以,有得必有失。
对于本文一样的回顾性分析,选样偏差(Sampling Bias)也是影响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上文所提到的,参加力量举比赛的人群,本来就只占了总人口的非常小的比例,并且很大可能性,会和大众(General Population)人群有着一些系统差异。如果你想把力量举运动员的数据迁移到普通大众身上,需要非常谨慎。另外,本文所取用的数据完全没有考虑到训练年限以及饮食,而这两个因素对于力量增长的影响非常大;并且,一般而言,当运动员的进步越来越慢,甚至力量水平倒退时,他们会参加更少的比赛,或者停止比赛,所以,本文所总结的数据很可能会比实际情况夸张一些。
最后,如果某位运动员参加了 2 次比赛,他/她的数据会被引用 1 次(两次比赛之间的一次力量进步),而如果他/她参加了 6 次比赛,数据则会比引用 5 次(每两次比赛之间的力量进步算作一个数据点)。所以,那些参加比赛更多的运动员,会对结果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是一个可能的偏差因素。尽管数据基数非常大,大到任何一位单独运动员的数据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哪怕你比赛了 20 次,在总数为数万的情况下,所占百分比仍然非常小),那些参加更多比赛的运动员,可能比起其他人,更「有天赋」,或者呈现出更大的系统性差异,因此导致了结果的偏差。这一点,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模型来分析,引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作为另一个变量。
在考虑了以上情况之后,我重温了一遍数据,进一步剔除了一些我认为会导致偏差的数据,将样本缩小到了 4312 位运动员,每位运动员都参加了至少 5 次有成绩的比赛。从第 1 次到第 2 次比赛,他们的力量增长中位数(Median)是 0.78% 每个月——这个数值,差不多是第一次分析时,男性与女性数据的平均值。但是,从第 4 次到第 5 次比赛,他们的力量增长中位数下降到了 0.26% 每个月。平均而言,在这个样本中,第 1 次和第 5 次比赛之间,相隔了 2 年(770 天)。这表明,在之前的分析中,那些相对新手,只比赛过 2-3 次的运动员们,很显著的影响了结果。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把「训练年限」定义为参加为比赛的次数,它也并不能预测力量增长水平。和其他任何因素一样,它对于力量增长水平有着显著影响(p < 0.001,很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太大了),它的 r 值和 r2 都非常小(分别为 0.165, 0.027)。同样,如果将这个因素加入到之前的预测模型中,它并不能显著的提高模型的精确性。
总而言之,在力量水平预测这个话题上,人与人的差异非常大。一些常见的用于力量水平增长预测的因素,比如起始力量、年龄、训练年限、比赛经验,都和力量水平有着相关性,但并不能做出准确预测。它们对于力量增长的影响,比起大部分人以为的程度,要小的很多很多:受到年龄影响最大的,是 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受到起始力量影响最大的,是人群中 20-30% 最弱的那一部分。和大部分已有的研究类似,本文也得出了「女性的相对力量增长速度要高于男性」的结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影响的效应量非常小,并且没有考虑到除了性别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
其他的因素,比如基因、选择合适的训练计划、完整的执行计划、尽量减少健身房以外的压力(睡眠质量、饮食质量、避免受伤)……加起来的影响要比性别、年龄、起始力量,甚至训练年龄,对于力量水平增长的影响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