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一篇反应非常好,Ruki 姐特地又约了一次稿,同样是关于科学训练计划制定的内容,主题是如何攻破平台期,希望你会喜欢。
在上一篇里,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比较个人化的训练计划。这一篇中,我们来具体谈谈,如何利用收集的训练数据,来调整、改善你的训练计划。在进入本文之前,希望你能够花 10 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上文的要点:
1. 评估自己——如果你没有足够经验的话,找一个靠谱的教练,找到你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哪;
2. 知道你期望达到的「适应性(Adaptation)」——一次只建立*一个*明确且现实的目标;
3. 容量和强度——确保你训练所进行的所有次数在合适的数量区间里,并且采取合适的重量;
4. 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动作——不要复杂化;
5. 重复,坚持,直到不再进步了为止。
如果有教练告诉你,他可以不用进行评估,或者有一项适合所有人的计划,他一定不是个优秀的教练。同样,因为个人差异非常大,我不可能在这里给出适合每一个读者的训练计划;所以,我将只从原理上来谈谈,该怎么做。
我们先假设你能完成以下步骤:
1. 依照我给出的建议,建立初步的训练计划;
2. 你使用 Google Spreadsheet、Excel 等工具,记录每一次的训练数据;
3. 你对于「努力程度」(比如 RPE)有一定的感知,并且较为准确的记录。
当你在同样的 RPE 下,使用的训练重量不再增加时,你遇到了「平台期」。
1
第一步:设置「过渡期」(Transition Block)
如果你进行力量训练,尤其是力量举训练的话,一定对「休息周」(Deload Week)的概念不陌生。简单而言,「休息周」是在你高强度训练周期之后,通过减少训练强度、训练量,来减轻疲劳的一个做法。 如果你一直处于疲劳状态,一定恢复不好,导致「越练越弱」的恶性循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而「过渡期」则是类似的概念。不同于「休息周」采取固定时长、固定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减少,「过渡期」的内容,是完全个人化的,和你正常的训练期一样。
Deload Week,或者休息周,是保持进步、避免伤病的方式之一
我们从起点开始,谈谈该如何确定「过渡期」的长度。
在「手把手,教你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文中的第五步,我提到:你需要坚持执行同一个计划,直到不再进步为止。用更科学一点的表述,就是:你需要坚持执行同一个计划,直到你对于某个特定的训练刺激(Training Stimulus)不再敏感为止。
比如,一开始你给自己制定的训练周期(Development Block)为 6 周时间,使用同样的训练刺激(同样的训练计划),它显然会对一些人很有效(比如互联网上很多流行的 xx 周计划)。但是,假如你对于这种训练刺激适应非常快,到第 3 周之后,就开始停止进步,怎么办?这意味着计划的后 3 周,也就是 50% 的时间,对你而言是浪费掉的——如果你懂得科学计划制定的原理,完全可以在这 3 周里,开始一个新的周期。类似的,假如你对于这种训练刺激适应非常慢,可以连续进行 9 周,还能一直进步,又该怎么办?如果你在第 6 周戛然而止,很可能错过了 3 周的进步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训练计划个人化的重要性——一个固定计划,可能对大部分人有用,但是对于你,很可能并不理想。
这时候,数据记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只有记录了个人化的数据,才能依次制定个人化的计划。为了使下文简洁一些,我们假设,你一般使用 6 周的时间达到「平台期」。
使用这个时间(6 周)的 30% (2 周)作为你的「过渡期」——以此类推,如果你使用 9 周时间达到「平台期」的话,使用 3 周的时间作为「过渡期」……
「过渡期」,是优秀训练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
而「过渡期」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它的目的,除了减轻疲劳,更重要的,是使你重新适应(Re-sensitize)相应的训练刺激。如果你在之前的训练周期中,花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肌肥大上,那么停止这种训练刺激,会使你对于这种刺激变得不敏感(De-sensitize)。
当你降低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时,不仅会减轻训练导致的疲劳,还会导致训练刺激的变化。在「过渡期」内,你不必要大幅度降低训练量,只需要稍微降低一点,使身体恢复的更好,就可以了。举个例子:假如你在你的训练周期中,一直只关注绝对力量,那么在「过渡期」中,不妨做一些爆发力运动,或者加入有氧减减脂;假如你在你的训练周期中,一直只关注肌肥大,那么在「过渡期」中,不妨试试加入一些纯力量训练。
小结:「过渡期」的做法
时长:30% 完全适应训练刺激的时长
目标以力量为主:减少总体训练强度的 30%,减少总容量的 10%,采取一些和比赛项目不同的动作和训练内容(爆发力、肌肥大、速度……)
目标以肌肥大为主:减少总体训练强度的 10%,减少总容量的 30%,采取一些不同的动作和训练内容(爆发力、绝对力量、做功能力……)
当你完成了「过渡期」之后,你可以正常进入训练周期,或者备赛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你需要对于训练刺激采取一些调整,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抛弃主项动作——如果你是一个力量举运动员,仍然需要在「过渡期」进行一些比赛项目的训练(深蹲、卧推、硬拉),或者较为接近的变式。
即使在「过渡期」,也不必要放弃主项动作。
2
第二步:制定新的训练周期
简单而言,你需要依照「手把手,教你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中的 1-5 点,重新来一遍。而具体该如何调整,则依赖于你的数据记录,以及理解自己的弱点。
在「手把手,教你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中,我提到,你需要拍摄自己的视频,从中分析弱点,以及技术缺陷。在这时,你需要将这个流程重新走一遍。评估分析完新的弱点之后,你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训练强度(重量)
2. 训练容量
2.1 每日容量
2.3 每周容量
3. 动作选择(包括动作的变式)
4. 动作分段(向心阶段、离心阶段、停顿阶段)
5. 单侧 vs 双侧训练
等等等等……假如你真的想把这方面做得很好的话,需要花很多时间在你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上(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一个会分析数据的教练,会节省很多时间)。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我想谈一下贝叶斯推断(Bayesian Approach):简单来说,你能够收集的数据越多,能够做出正确推断的几率就越高。
非常经典的例子,是持续射击光子,使它们穿透多孔的纸张。在一开始的时候,光子着陆的地方看起来是没有规律的;随着时间推移,着陆的光子越来越多,它们着陆的规律也会慢慢明晰起来。换句话说,随着数据收集的越来越多,你对于整个宏观蓝图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
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数据收集的越多,你的计划制定就越精准,进步的机会也就更多。
下图是我的一位运动员训练数据(USAPL 公开组全国冠军)的例子:
这是她的一些深蹲及深蹲变式的宏观结构(直到今年年底之前,我们不会在计划里加入杠铃早安),以及它们相对于比赛项目(深蹲)的关系。尽管这个样本很小,我们仍然能看出,对于她个人,底部停顿深蹲,以及离心深蹲,对于比赛项目都有帮助。如果在训练周期中加入底部停顿深蹲,接着离心深蹲,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这仅仅是一个训练周期的数据——当你有了 20 周,甚至 30 周的数据,会怎么样?你对于训练结构会非常清楚:哪些动作适合你,哪些不适合,哪些对于主项更有帮助……以此制定训练计划,才更有效率。
3
第三步:考虑弊端
尽管看起来很美好,使用这种方法制定计划,在开头的前几个周期,比起传统模块,并不会更明确。重点在于,你需要有一个可以持续努力的目标,并且坚持训练、收集数据、认真的分析数据。如果你发现,在训练中加入大重量硬拉后,你的硬拉做组能力或者极限出现了下降,这说明大重量硬拉并不适合你——哪怕你身边有几百个人,可以通过天天冲极限来提高硬拉。类似的,如果你发现,在训练中加入停顿卧推之后,你的卧推有着可喜的上涨,那么在你的极限、备赛周期中,加入停顿卧推,会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如果你想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不仅需要在健身房里练的认真,也需要在健身房外学的认真。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很忙,这也给你提供了两个选项:
1. 挤出时间
2. 雇一个教练帮你分析
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付出(学习时间的成本,或者雇教练的成本——本文及上篇所展示的计划,均在每月 500-1000 美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