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运动员为了一丝丝进步耗尽大把精力,当然有人选择服用禁药的方式达成目标,毫无疑问这是有损公平竞赛的塬则,所以除了运动员需要努力不懈地训练之外,他们其实亦要大大依赖运动科学家研究各种提升运动表现的方法,帮助运动员更精准地提升表现,基本上科学家会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入手,而有时,即使再微小的细节亦有机会大幅增加运动能力,紧接要介绍的「自我激励法」实验就是如此。
>
目前科学界证实可以从心理方面提高运动表现的理论,当中以倒U理论及意象训练法较为着名,不过相信有更多人会使用科学界甚少提及的「自我激励法」,在运动的时候每个都一定有尝试过自我鼓励,对自己说一些正面正向的说话,这种方法远远比什么倒U理论及意象训练法更被广泛使用,而且方法亦都相当简单,只要自己对自己说一句鼓励性说话就可以了,但为何如此常见的做法并未有受到广泛研究提及呢?
「自我激励法」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自我催眠的成份,导致它的效果难以预计及量化,不过先不要想得太复杂,正确地思考一点,可以先由科学的角度探究一下「自我激励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为自己打气的语句,时间点都不相同,再加上对自身的体能情况是否了解都会影响最后得出的结果,而结果往往会因此出现极大差异,所以科学界一直未能准确设计出「自我激励法」的研究流程,更不要说能得出一套运动心理学理论了
直到2014年在美国就有一群科学家开展对「自我激励法」的研究,目标直接剑指要找出「自我激励法」能否激发出运动员更深层的潜能,在训练抑或竞赛中激发出运动员最后一分一毫力量。
研究中一共有二十四位运动员自愿者参加,当中十五名男性及九名女性,所有受测者都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伤患在身,以及获有丰富的竞技运动训练经验,他们每个星期至少会有两节训练,而且每节都不少于83.3分鐘,在实验前所有人均知悉测验的目的及内容,明白结果只会用于科学研究及研究目的。
整个实验合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开始的会是前测,内容为单车力竭测试(Time-To-Exhaustion)及最大力量输出峰值(Peak Power Output),另外心理层面上的追踪RPE,当然其余的生理参数(VO2max、乳酸值、最大心跳率)亦会同一时间收集,额外会再追加一个肌电图测试,特别用于测量皱眉肌用力程度。
>
第二个阶段受测者会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另一组为实验组,一共有8男4女被分到实验组,如果需要使用「自我激励法」的组员会收到一份激励语句表,而当中语句表进一步再细分成耗尽前及接近力竭前使用,所有实验组成员都需要先参加一个需时三十分鐘的讲座,确保所有人都明白如何使用后,再回到平常训练两个星期,此其间中,受测者要分别为感到疲劳及接近力竭时这两个阶段,特别选择出四个激励语句于实验时使用,最后就是再次进行一次与前测相同内容的后测,而实验组会在后测过程中运用预先练习好的激励语句。
作为一个主要探讨心理学层面的实验,生理数据上的变化照道理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实验中所收集的生理数据(VO2max、乳酸值、最大心跳率)都没有显着改变,不过有趣的是大多数实验组的受测者运动表现均有明显提升,在单车力竭测试中坚持时间普遍大幅上升,引证出「自我激励法」的确可以提升运动表现。
>
但塬因何在呢?论文中科学家认为最主要的塬因在于受测者自身,受测者其实有意无意之间会认定自己的极限,在不同阶段使用「自我激励法」会直接否定心中的预设想法,最后由于心理障碍已经清除,所以人可以突破自己,发挥出更深的潜能同时表现出更惊人的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