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介绍
一提到健美,似乎总是和「分化训练」(每次训练身体不同部位)联系在一起。最近的一项关于 127 位健美运动员的调查 [1] 中,所有人都采取了「分化训练」的方式。在其中,2/3 的被调查者,每周每个肌肉群只训练一次(非常典型的「健美练法」),而没有一个人每周训练某个肌群超过 2 次。这种练法的理论是:如果能在一次训练里把肌肉「练透」,从多方位、多角度刺激,那这块肌群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恢复,也会生长的更好。
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一些老牌健美选手,比如 Steve Reeves 和 Reg Park,则更喜欢进行「全身训练」——隔天训练一次,每次将全身肌群都练到。他们的理论是:通过更频繁的刺激,可以使肌肉更快速的增长。
到底哪种练法更有效呢?事实上,关于这个话题很少有实验研究过,大部分人的信息,都来源于健身房的大个子,或者「我朋友」……直到最近,实验 [2] 系统的研究了这个话题。
>
2.实验做了啥?
实验募集了 19 位年轻男性,平均有着超过 4 年的系统抗阻训练经验。他们被随机分配至两组:
1. 「全身训练组」:每次训练全身肌群;
2. 「分化训练组」:每次训练 2-3 个肌群;
实验使用一周训练 3 次的方法,一共有 21 个不同的动作。两组的训练总容量被控制等同,每个动作都控制在 3 组,每组 8-12 下的区间(具体实验设计如下表)。这项实验一共进行了 8 周,在实验的前后,研究人员测试了被试者的肌肉量,以及深蹲和卧推的极限力量。
>
3.实验发现了啥?
两组被试者手臂和腿部的肌肉量,都得到了明显增长,「全身训练组」的肱二头肌肉量,有着更显著的增长。同时,「全身训练组」的股四肌肉量,以及效应量(Effective Size,一个衡量统计数据有多「有意义」的指标),都有更高的增长趋势。尽管两组间的肱三头肌肌肉量增长并没有统计差异,「全身训练组」的效应量同样要更高一些。
而至于绝对力量,两组被试者都有着增长,并没有显著的组间差异。
>
4.实验说明了啥?
从表面来看,「全身训练」似乎更优于传统健美的「分化训练」——所有的肌肉群,都在高频率训练下,得到了更快的增长。其他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更高频率的训练方式,和肌肉蛋白合成的时间段更贴近(大约在训练后持续 48 小时,依训练年限而会有不同)。这样,在一周内重复刺激肌肉蛋白合成,理论上更有助于增加肌肉。
当然,在你直接跳到结论,并且开始重新制定训练计划之前,请注意,这个实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个实验的设计,使两组被试者的训练容量相等,旨在消除容量这个变量对于肌肉量变化的影响。在现实世界中,高训练容量会带来更显著的肌肉增长,而「分化训练」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在类似的疲劳程度下,进行更高容量的训练。当容量不相等的时候,「全身训练」还会优于「分化训练」吗?目前,并没有数据说明这个问题。
另外,这些实验的大部分参与者,在他们的训练生涯中,只采用了「分化训练」的方式,每周每个肌群只训练最多一次。所以,「全身训练」也许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刺激,导致肌肉增长更明显,而非训练方式本身更优。
5.所以,结论是……
基于目前的数据,如果你的训练目的是增加最大肌肉量,相对高的训练频率,似乎更高效一些——每周每个肌肉群至少训练两次。一些实验表明,更高的频率(每周每个肌群训练三次)似乎有着额外的效果,但是目前不能下肯定的结论。
在长训练周期内,将训练频率「周期化」(Periodizing)似乎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在周期的开始,每周每个肌群训练 2-3 次,然后慢慢降低频率,依次循环,使肌肉不停得到新的刺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训练频率如何,每周的总训练容量都是一个重要因素,两者搭配,才能起到更好的增肌效果。在「低频率」的训练阶段时,可以充分使用「分化训练」作为增加总训练容量的手段。
>
参考文献
1. Hackett DA, Johnson NA, Chow CM. Training practices and ergogenic aids used by male bodybuilders. J Strength Cond Res. 2013 Jun;27(6):1609-17
2. Schoenfeld BJ, Ratamess NA, Peterson MD, Contreras B, Tiryaki-Sonmez G. Influenc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requency on Muscular Adaptations in Well-Trained Men. J Strength Cond Res. 2015 Jul;29(7):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