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冷的研究数据视角,我们早已知道利用1RM~6RM之间的重复次数,更有利于力量的增长;8RM~12RM则对肌肉维度的增加帮助更大。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除了在“新手福利期”能获得肌肉和力量的同时增长外,似乎很难在常规训练中做到两者兼顾。
何况,这两者之间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又是有显著差异的。
>
>
当你的体格显得瘦弱时,往往力量素质也不大可能占有明显优势。典型的反例,大家不约而同的会想到李小龙。
如此精瘦的体格,能够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似乎有悖于肌肉维度(受肌纤维数量和肌纤维体积影响)和力量成正比的基本规律。
>
回想到在运动生理学中,明确指出——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三大要素:
肌肥大程度
神经系统募集肌肉的能力
激素水平
李小龙,显然是能够压榨更多神经募集肌肉能力的最顶级的那类人。借用别人曾使用过的一个例子,把肌纤维数量比作你的朋友总数,神经系统募集肌肉的能力是关键时刻愿意挺身而出的“真朋友”。假设你有10个朋友,在你最需要他们帮忙的时候,只有5个人愿意站出来帮你;而隔壁小李,他那10个朋友各个愿意为他两肋插刀。那显然,后者得到的帮助比你多的多。
长期规律运动的人,神经系统对于肌纤维的募集能力,肯定会比缺乏锻炼的人强。但想更上一层楼,难度会呈几何倍增加。将不得不依靠更专业、科学的针对性训练来唤醒那些沉睡中的肌纤维。
>
至此,很多人不禁想问,若得不到足够专业的对于神经系统募集肌纤维的训练,力量和肌肥大程度(肌肉维度)就无法同时取得进步了吗?
普世观点都认为肌肉维度不大的,力量通常不会太大;力量不大的,肌肉维度也不可能带给人很震撼的视觉冲击。
>
带着疑惑和常规认知,我们不妨先来简单对比下两者的区别:
常规的健美训练,都是通过利用60%~80%的最大力量重复8~12次做组来刺激肌肉维度的增长。绝大多数的动作更加强调目标肌群的孤立发力和离心阶段的控制,说白了就是更加功利的为了“指哪打哪”(别抠字眼,99%的人想做也做不到)。始终走在“渐进负荷和肌纤维微创-修复-超量恢复的循环”的路上。
>
相对而言,看似粗犷的力量举训练,目的更加简单粗暴,夯起更大的重量才是王道。没有任何贬低力量举的意思,只是力量举训练更偏向瞬间的爆发力和利用全身协同发力的技巧。你在意的不再是棱角分明的肌肉线条,也不是逼死强迫症般的动作精准度,更不用想着去控制动作的速度。
>
难道,两个表面上对立的训练逻辑,注定只能作为一道单选题吗?
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把看似目的和手段都相去甚远的训练法做一个交集。其实,稍加思考就能看出:
举个例子,宣爷深蹲的最大重量100公斤,隔壁小王的深蹲最大重量是150公斤,并且我俩的体重接近。大家同时采用70%的最大负重做肌肥大训练,也就是宣爷用70公斤,隔壁小王则是105公斤。是不是可以大胆的预测,隔壁小王拥有更大的增肌潜能呢!?
>
不妨下个结论:
绝对力量的增加,会让你在增肌训练中不断地突破“渐进负荷”可能撞上的瓶颈;肌肉维度的增加,势必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力量增长!自始至终,两者都是唇亡齿寒嘛!
>
任何一种训练体系都不可能完全自成一派而独存于世的,只是因为不同项目对训练要求的特殊需求性才衍生出更加细分和严谨的差异化训练手段。但根本上,一切都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而来。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注重把“力量训练”融入到传统的“增肌训练”的体系中,尤其在遇上平台期的时候。
区别在于,专业群体对于这两者间的融合训练更多来自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依然会遇到很多预料之外的插曲、甚至是训练效果倒退的现象。流传于世的训练手段,背后往往是无数次谨慎的尝试并久经考验的成功案例。
相对地,业余爱好者采用的方法可能依然只停留在“唯心主义”和“凭经验”的层面上,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少的可怜的实践样本。在健身房,见过不少人在一次训练中,同时融入了5*5、巨型组、1RM的极限尝试和常规的10RM10*4的原创“融合训练”。无怪乎,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始终无法突破瓶颈而原地踏步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