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
当你练习一个动作久了,肌肉适应这个动作,很难进步,那么你需要换别的动作,这有助于你突破瓶颈。
它也被通俗地称作“欺骗”肌肉。
但其实你骗不到肌肉,只能骗到自己。
1.神经系统的适应期
在你刚开始学习一个训练动作时,主要提升的是神经系统对这个动作的适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大脑支配神经、肌肉更高效地协作,来更有效省力地完成这个动作的能力。
一段时间以后,即使你的肌肉量没有明显增长,你做这个动作也更轻松了,这就是神经适应的结果。
举个例子,当你刚开始跑步时,跑起来非常吃力,2公里就挺难受了,但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越跑越轻松,跑完5公里都没太大感觉。
这一方面来源于你心肺摄氧、肌肉耐力的提升,一方面也是你的大脑,在一遍遍试错的过程里,找到一个身体各个部位更协调,更省力的跑步发力模式。
换句话说,一个动作你练习的越久,身体执行起来就会越高效,我们平时说的“熟能生巧”,正是这个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跑5公里很轻松的时候,是不是跑步对你没啥效果,你需要转去游泳?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力量训练也一样,如果你是刚开始接触力量训练,通常这个“适应”的时间会长达6-8周,这期间你训练重量的增长,几乎都是来源于神经系统的适应。
在这之后,才是你可以稳步提升训练强度(在力量训练里,直接体现就是增加训练负重),你的肌肉和力量增长的来源是这里。
如果在你的神经适应了这个动作,肌肉准备遵循渐进超负荷法则进行增长的时候,你换了动作。。。
那么你将永远处于“神经系统适应期”,肌肉本身却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增长。
2.你要调整的是增长曲线
当你进行某个训练动作无法增长时,并不是说需要把这个动作换掉,而是需要通过改变训练的频率、容量、强度、组间歇、辅助肌群练习等等各种手段,不断调整你的增长曲线,来突破这个瓶颈。
比如你卧推的重量到瓶颈了,可以尝试高组次数增加训练容量来堆肌肉量,可以尝试窄距卧推、弹弓卧推等这些辅助项来补强薄弱环节,可以尝试练习起桥来改善技术,甚至可以尝试练习背部来加强卧推时的稳定性。。。
但如果远离杠铃卧推,走向蝴蝶机夹胸,双杠臂屈伸,那么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行为。
再比如,你走5*5线性计划到瓶颈了,那么换一份周期计划,就能够让你继续进步。
3.可以改辅助项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
天天都练这几个固定动作,真的很枯燥啊!
确实是这样,但也有办法的,我举个例子:
我的主要训练项目有深蹲、硬拉、卧推、推举举,引体和划船,那么这六个动作,我不变。
我的辅助项,以三头肌为例,双杠臂屈伸,屈臂下压,仰卧臂屈伸,窄距卧推,钻石俯卧撑。。。你尽可以安排辅助项里面做一些变化,来减少总是做一个训练动作带来的枯燥感。
“欺骗”的价值也仅限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