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两年前第一次看鲍爷(Mike Boyle)的FSC 5.0教练培训视频的时候,第一次了解到双侧偏差(bilateral deficit)的概念,什么是双侧偏差?
举个例子:
在双侧动作模式,颈后深蹲中,运动员的极限重量是300公斤,也就是每只脚大约承受150公斤的重量;但是该运动员在进行单侧动作模式,单腿蹲的时候,分别可以完成155、160公斤,左右合计就是315公斤。这种在双侧模式与单侧模式中所体现的力量差异,就叫双侧偏差。
通过肌电图显示,双侧模式中肢体的电信号要弱于单侧模式,因此需要通过提高神经肌肉激活程度,去修正这种偏差。
将以下三种训练方法与理念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修正双边偏差,从而帮助提高双侧动作的表现,提升身体功能与力量。
单侧训练
在单侧训练模式中,这种恰当的不稳定条件(不同于柔软的不稳定条件),会立刻提高神经肌肉的激活程度,使得更多运动单位得到募集,从而修正双边偏差。
最大重量训练法
最大重量会对给予神经系统非常大的压力,使得身体被迫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从而最大化神经激活程度,改善双边偏差。
力竭训练法
在非极限重量下,重复举起重物,达到身体无法以标准形式再完成一次动作的真正力竭状态。在这种力竭状态下,也会达到非常高的神经募集状态。
二、
单侧训练还有两个好处:
1)由于交互抑制原则,单边训练对训练侧与对侧的肢体都有力量与功能的提升作用,这在运动康复方面有重大意义。
2)单边的强化,可以改善双侧运动模式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使得身体的对称性力量基础更为坚实,从而提高双侧运动的负重潜力,降低损伤风险。
在竞技体育中的不对称现象:
>
力量举之王,埃迪科恩,471公斤
>
中国举重吕小军
>
Andrey Malanichev ,485公斤
这种偏差是由于极限重量给予身体提供了过大的挑战性,身体不可避免地偏向更强壮的一侧(本能反应)。
但由于这种极限状况是偶尔出现,且举重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构建了良好的对称性力量基础,因此可以将损伤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之内
>
>
>
吕小军平时训练的时候所展现的对称平衡的力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