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和白糖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糖。
绝大多数姑娘认为白糖是不健康的,红糖比白糖更营养,还有许多「保健功能」,比如「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等,以至于家中常备红糖,以便在「那几天」舒服一些。
红糖真的有这么好的镇痛效果吗?或者台湾的古法黑糖更有用?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农业部测得的红糖的营养成分:
热量 380 kcal / 100克
水 1.34%
蛋白质 0.12%
灰份,无机物 0.45%
蔗糖 94.56%
葡萄糖 1.35%
果糖 1.11%
其它还有极少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红糖、冰糖、白糖是一个东西,都是蔗糖。
冰糖(99.9%蔗糖)
白砂糖(99.5%蔗糖)
绵白糖(97.9%蔗糖)
赤砂糖 / 红糖 / 黑糖(89%蔗糖)
蔗糖除了好吃以外,缺点一大堆:
- 引起蛀牙。因为牙上的致龋菌就是以糖作为能源的。
- 引起肥胖。
- 造成代谢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蔗糖在人体内被分解成为果糖和葡萄糖。葡萄糖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果糖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使人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概率增加。
- 妨碍营养平衡。
- 增加癌症风险。
这里就不再赘述精制糖对身体的影响了,相信你们早就了解。
我们来聊聊所谓红糖的种类吧。
2015年5月24日新实施的最新版(GB13104-2014)的食糖安全国家标准,关于红糖的定义是“以甘蔗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清净处理后,直接煮制不经分蜜的棕红色或黄褐色的糖”。大家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白砂糖是最近几十年产生的工业化制糖的产品;赤砂糖是制作白砂糖时产生的无法脱除为白色的尾料,颜色呈现红色。传统红糖是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手工熬制方法制作的产品。而黑糖则是在熬制红糖的过程中,时间更为长久,红糖颜色变深并带有焦香味儿,所以称为黑糖。
1. 红糖
红糖是由蔗糖得来的,蔗糖在中国的应用可追溯到汉朝。记载于汉朝杨孚所著的《异物志》:“(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的蔗糖是将甘蔗汁曝晒于阳光之下,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还不能称之为红糖,只能算是红糖的雏形。
其实红糖产生初期其实并不是用在吃上的,那时候的红糖属于稀缺之物,在很多地方都被记载在“异物志”中,“异物志”就是“奇珍异宝”的意思,所以基本用于药用,用法在很多医典中均有记载,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食疗本草》、《寿亲养老新书》。
一直到唐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改良了熬糖技术。这个时期的糖,呈现块状,为紫红色,这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凝结如石破之如沙”、 “此紫砂糖也”,也就是我们的块状传统红糖。这样,红糖才逐渐从皇亲国戚过渡到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用途也从药用逐渐普及到了食用。红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界定为“药食同源”的一个品类。
2、白糖、赤砂糖。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大量的面包厂、饮料厂、饼干厂诞生,都十分需要大规模的糖的供应,而块状的红糖,完全无法满足这些工厂的需求,原因在于:一、融化缓慢,二、其红色的色素会将所有食品染成红色,大众无法接受。
于是,白糖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1947年开始,中国陆续兴建了两百多家白糖厂。绝大部分工厂,采取了国际上普遍的硫化法脱色制糖,但是总有一部分尾料颜色无法脱除为白色,这部分尾料,由于颜色呈现红色,被命名为“赤砂糖”,如下图所示:
赤砂糖投放市场以后,为了更快地被消费者接受,就借用了“红糖”这个名字,毕竟红糖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已被消费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装上都进行了这样的标注:红糖(赤砂糖)。由于赤砂糖价格低廉、包装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将传统的红糖赶出了商业市场,传统的红糖仅仅在一些偏远山区仍然在集市上出售。
近十年以来,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养生需求,赤砂糖厂家不断推出新产品,如大枣红糖、阿胶红糖、姜汁红糖、益母红糖,这些糖的价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红糖的名称,因此获得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所以目前超市里面大部分的“红糖”其实只是赤砂糖。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赤砂糖并不是红糖,因为两者的工艺完全不同,前者是工业化制糖的产品,后者是手工制糖的范畴,从物理性状,到营养物质,都有很大差异。
在今年央视315的理性消费指数问题上,聚焦的6条问题里的其中一条:赤砂糖就是真正的红糖吗?只有 59%的人才知道赤砂糖不是真正的红糖。消费者在购买此类糖产品的时候,有一个铁律必须遵守,就是翻看食品袋背后的“配料表”是否有“赤砂糖”三个字。
3、黑糖
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日本黑糖和台湾黑糖其实就是中国的红糖,这一点在史书中可以找到明确的证据。在《大和尚东征传》中明确记载:公园754年,鉴真和尚东渡到达日本,携带了大量的经书与物质,其中就包括红糖。我们可以进行合理地推断,当地人在熬制红糖的过程中,由于对火候的掌握还不熟练,所以将红糖熬制成了黑色,其实就是熬糊了,因此就被冠上了“黑糖”的名称,并且流传开来。这种黑糖带有一种焦香的味道,因为也博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台湾黑糖的制作工艺和日本黑糖如出一辙,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日本人自然将甘蔗种植的技术与黑糖熬制技术带入台湾,也就有了台湾黑糖的诞生。
所以,先问问自己,喝的到底是啥?
然后,我们一个个拆穿它们的营销谎言。
谎言一:补血
中医里有一种传说是“以形补形”,看见红糖是红的,血也是红的,就判断红糖补血。经期失血过多,所以要补血。现代医学发展后,发现贫血多由缺铁引起,摄入铁元素可以补血,恰好红糖含铁,于是一些理论理论又说红糖可以补铁。
但是!查一下就知道红糖的含铁量不算多,下面是红糖跟其他含铁量高的食物的对比:
红糖 0.7mg-2.7mg/100g
甘蔗汁 3.6mg/100g 甘蔗汁含铁量还是不算低的
鲜枣 0.2mg-0.5mg/100g
豆腐 2.7mg/100g
黑巧克力 17mg/100g
菠菜 3.6mg/100g
坚果 6.1mg/100g
贝类(生蚝、青口)9.2mg/100g
动物肝脏 23mg/100g
我们是怎么吸收铁元素呢?
主要两个渠道,血红素铁(heme)和非血红素铁(nonheme)。植物类食物都是非血红素铁,而肉类这两种铁都有。基本上血红素铁大概占总摄入的10%,非血红素占90%(对于非vegetarian和非vegan来说)。而肉中的铁和植物中的铁吸收率差距很大。人体对血红素铁吸收率高(7-35%,取25%),对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稍低(2-20%,取13%)。
正常饮食下,人体吸收铁的来源大多是非血红素铁,少部分血红素铁。
上面列表的食物中,就最后两项属于动物性来源。假设一人肉类铁吸收率为20%,植物类铁吸收率为10%,那么同样吃100g动物内脏和坚果,吸收的铁元素分别为23mg*20%=4.6mg, 6.1mg*10%=0.61mg。吸收的铁元素相差7倍多。
- 一个成年人每日体内需求的铁元素约为1mg,而在女性经期体内需求的铁元素高达1.5-3mg。
- 根据FDA数据,一个成年女性每日需要摄入18mg铁元素,男性每日需要摄入8mg铁元素。
- 一个成年美国女性平均每日实际摄入12.6–13.5 mg。成年男性平均每日日摄入的铁元素大概16.3–18.2 mg。
仔细看上面的数据,注意区别开三个之间的区别,一个是体内需求,一个是需要摄入(通常是体内需求的6.6倍),一个是实际摄入。经期女性的实际摄入可能要小于需要值,而男性则容易超过需要值。
经期女性的实际铁元素的缺口为5mg左右,只吃红糖补缺口的条件下,需要5mg/2.7mg*100mg/13%, 也就是1.424kg~5.494kg的红糖。
抑制铁吸收的元素:
- 纤维、肌醇六磷酸
- 钙、磷
- 鞣质(茶、葡萄酒)
- 多酚(茶、红酒、咖啡)
阶段结论就是,想补血就补铁,吃动物肝脏吧,最丰富的铁元素来源,吸收率又高,仅次于舔铁锅(开玩笑,其实不能吸收)。如果吃素,那就吃菠菜和坚果。至于红糖嘛,是含铁,但比例不高,吸收率也低,谁也没天天吃1公斤红糖不是么?如果想靠吃红糖补血,估计贫血还没有改善就把自己吃成胖子了。
谎言二:红糖中的麦角新碱起作用?
有的理论中强调减痛的原因是因为有麦角新碱,那么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
红糖要分为化学加工和传统加工,分类开始已经说过。
- 化学加工甘蔗,提取白砂糖,之后加入生产白糖过程中的副产品糖浆syrup或糖蜜molasses混合而成,颜色红褐色。
- 化学加工甘蔗,但不完全提炼为白砂糖,所以有其他杂质,颜色红褐色,也称粗糖。
- 传统工艺加工甘蔗,榨汁、熬制、冷却,得到糖块,颜色深褐色,也称古法红糖或黑糖。
麦角新碱又是啥?
麦角新碱的名字有Ergometrine或Ergonovine或Ergot Alkaloids。它是从麦角菌属(Claviceps)提炼出来的,这种真菌一般生长在谷物上面,比如黑麦、大麦、小麦、黑小麦,也包括甘蔗。对作物来说这是一种疾病,要治。
对于人来说,麦角菌一样是危害不小,吃了含有麦角菌的甘蔗或谷类可以引起麦角中毒,症状有惊厥和坏疽,手脚末梢可能坏死。坏疽这是因为麦角菌的收缩血管的作用,造成末梢血管收缩而坏死。在中世纪时,这种病被称作安东尼之火。后来人们把麦角菌提炼出麦角新碱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症状,麦角新碱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收缩平滑肌来收缩血管,治疗产后大出血。但不良反应也包括恶心,呕吐,下腹痛(麦角菌的副作用与有其号称的减痛作用相反),头痛,胸痛,心悸,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皮疹,和休克。口服一般是0.2mg一次,一天不超过1mg。
另外,麦角新碱是管控类药物,因为从麦角新碱可以提炼出LSD致幻剂。
接下来需要知道的是长菌/腐烂的甘蔗中,麦角和麦角新碱的含量有多少。根据农大的论文,麦角的含碱量随寄主不同,可以是0.061%~0.34%。
好,基本知识我们了解了。如果是传统工艺加工腐败/染病的甘蔗,那么确实会在黑糖里留下其他菌类和麦角菌以及麦角新碱,吃了含各种菌包括麦角菌的黑糖后,理论上可以减少经期出血量,但没看到相关的实验。假设确实可以减少血量,那么减少血量和疼痛是怎样产生直接关联的?
阶段结论是,喝白糖水不但不能减轻炎症,反而可能会大大加重炎症,葡萄糖的作用可以排除。麦角菌的减痛作用:未知或反作用,减血量作用:可能,副作用:可能。如果为了麦角新碱而吃土法黑糖,要么会吃下其他真菌并且有中毒的可能性,要么根本不含麦角菌。而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红糖都是化学加工的,含麦角菌的概率会小得多。大家看到广告宣传“我们用的是得病的带真菌的甘蔗”就请谨慎购买。但不排除大家喝的红糖里还有其他神秘的微量元素起到减痛作用,如果有人看到这类的研究请一定告诉我。
谎言三:保健功能
有个谎言是红糖:健脾暖胃、活血化淤。非要扯个可能性,也就是蔗糖本身产生热量,而有热量,就能暖胃了,不仅胃,还有肠子也可能被暖到哦!这种所谓的暖胃,跟啃一大口面包,一样一样的。
商家大肆宣称红糖「补血、补气」等功效,更多的只是商业噱头,有的还卖得很贵,比如所谓的古方制作,或是进口的黑糖,全是智商税!
还有就是经期来前或来时可能会觉得饿或者想吃某个东西,有些人理解为能量消耗大,所以要喝糖水补充。研究表明,女性的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随荷尔蒙变化的,在进入黄体期(luteal phase)时代谢率最高,可高出其他时间的5%-9%。代谢率在排卵前一周时达到最低,差不多也就是在月经结束时。可见月经期间的基础代谢率是急速下降的。黄体期是月经前两周,也就是说,月经来之前,代谢率就已经升到峰值了,要补充能量的话也应该是月经来之前。另外,上条已经提到,摄入过多糖分可能会加重痛经,所以这个能量带来的好处有限,但弊端明显。
阶段结论是,红糖没有什么所谓的保健功能,提供能量的部分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糖而已。
谎言四:红糖水
红糖水的成分就俩:红糖+热水。如果糖对纾解痛经的作用未知甚至是负作用,红糖对减痛作用机理未知的情况下,其他的可能性就剩下热水了。
喝热水还没有人做单盲实验,但是热敷已经有了不少的实验。早些2001年的实验用180 cm2的热敷袋,受试者分4组:
- 热敷袋+布洛芬
- 热敷袋+安慰剂
- 无热敷袋+布洛芬
- 无热敷袋+安慰剂
结果是除最后安慰剂组,其他组都有镇痛效果,第一组起效最快。这个实验证明了热敷和止痛药对于痛经都有作用,热敷会加速止痛药的起效。
后来较新2013年的实验用的84cm2的热敷袋,没用安慰剂,更新了疼痛等级的询问表,受试者2组:
- 热敷袋组
- 布洛芬组
结果两组之间差异性不显著,证明了热敷起到了跟布洛芬相近的止痛作用。
类似实验还有,2014年有个双盲对照组实验,让24名有严重痛经的女性在月经头24小时吃150mg的双氯芬酸钾片diclofenac potassium,结果是从第一片开始就显著地降低了疼痛等级。而对照组则疼痛等级无变化。实验最后说有严重痛经的人可以头一天分阶段吃3片50mg的双氯芬酸钾,效果持续24小时。较早的实验也有相似结论,100mg的双氯芬酸钾显著降低痛感,并且运动表现与卵泡后期的表现无差别。另有实验显示,25mg的双氯芬酸钾至少和400mg的布洛芬有一样的止痛效果,对其他的疼痛如背痛、牙痛也有效果。多说一句,这个药主要起作用的原因是双氯芬酸,而不是钾,很相似的药还有双氯芬钠。
- The 24-h progression of menstrual pain in women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hen given diclofenac potassiu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 - PubMed - NCBI
- Diclofenac potassium attenuates dysmenorrhea and restores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women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 Diclofenac potassium 12.5mg tablets for mild to moderate pain and fever: 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y,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阶段结论是,喝热水让人舒服、增加体内血液循环,纾解疼痛。不过能热敷的话还是热敷吧,那个更直接,而且是经过实验证明了了的。不想热敷就吃药,效果杠杠的。
谎言五:微量元素(重点!)
由于甘蔗汁里含有不少微量元素,红糖们又都出身于甘蔗汁,那么就以甘蔗汁为例。
100g甘蔗汁含有:
- 麦黄酮酰化糖苷 tricin-7-O-beta-(6''-methoxycinnamic)-glucoside。有抗增殖和抗氧化作用,对抗自由基,对抗部分癌细胞,如乳腺癌。
Antiproliferativ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a tricin acylated glycoside from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juice.
- 抗氧化活动可以保护由射线引起的DNA损伤。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sugarcane juice and its protective role against radiation induced DNA damage。
- 酚类提取物可以抑制小鼠脑内匀浆的自体外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 糖浆中发现的提取物((isoorientin 7,3'‐O‐dimethyl ether)有抗菌作用,对抗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对抗龋齿。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sugarcane molasses possessi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cariogenic bacteria.
- 甘蔗汁可以跟运动饮料有相似作用,并且可以增强肌肉糖原合成。
- 盐 58mg
- 钙 13mg
- 铁 3.6mg
- 镁 10mg 。较早实验显示PMS人群红细胞内的镁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少。2012年126人参与的双盲对照实验显示,镁和VB6可以显著减轻PMS(经前综合征)的症状,下腹痛只是症状之一。受试者吃的是250mg氧化镁。其他研究显示镁摄入不够可能会加重痛经的症状。只是甘蔗汁的含镁也没那么高,可能起的作用不是最主要的。
Serum and red cell magnesi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remenstrual tension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Oxford Academic
Effects of Magnesium and Vitamin B6 on the Severit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Symptoms
· 钾 63mg 。重点来了,钾的缺乏有可能是导致PMS(经前综合征)症状的原因,由于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部,所以是否体内缺钾不好测,无法通过血液测试出。已经有人提出有部分人的PMS症状可能和钾缺乏有关,其中一个小规模的实验,11个中年女性每天服用600mg氯化钾,其中8人的PMS症状消失。这当然需要更多的实验和证据。有个网站的数据是100g的粗糖raw sugar含有133mg的钾,那么红糖的止痛效果有多好可能取决于含钾的浓度以及红糖的用量了。当然,同样有相反结论的跟踪调查,日常摄入过多的钾的话会有加重PMS的风险。
jscimedcentral.com/Obst
dietandfitnesstoday.com
反面案例
吃糖=痛经更疼
研究发现,促进发炎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在体内含量高的人,体验的疼痛等级也越高。而喝糖水或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会迅速提高血液中的糖分,而身体为了应对而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能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合物比如前列腺素,从而痛经变得更疼。其他的元凶还有富含omega 6的植物油、奶制品、酒精、红肉和蛋黄(含花生四烯酸AA)。
咖啡因=痛经更疼
咖啡因会使血管壁收缩,血压增高,加重经期痉挛。
阶段结论:甘蔗汁的糖苷、酚类物、抗氧化物有不少好处,抗氧化、抗菌、抗癌细胞。然而,这些跟减痛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镁和钾的含量不低,特别是钾,对止痛可能有作用。虽然糖分本身可能加剧痛经,但被钾镁的作用下抵消?还未知。个人猜测是对于某部分人群(钾缺乏,糖摄入不会加重痛感),摄入富含钾的粗糖起到减痛的作用。而对于其他同样有PMS但没有钾缺乏的人群,粗糖可能只起到安慰剂作用。
最终结论
甘蔗汁里的钾最有可能是减痛的有效成分,镁其次。红糖是否有用,可能取决于蒸发、精炼过程中糖浆的留存程度,留存得多钾镁就多。
红糖补铁非常不靠谱,指望麦角新碱有风险还不一定能镇痛,喝热水可能有效但热敷更直接有效,想要好处最好吃甘蔗汁或糖浆,起码保留大部分的有益化学物质,抗氧化、抗癌。
Tip:由于PMS(经前综合征)和痛经症状的起因有多种,短时期内应该很难看到一种通用的“天然止痛补剂”,除了止痛药。
然后,为什么月经前会特想吃某种事物(Craving)?
相信你们还记得我之前的文章:你想吃冰淇淋、蛋糕,辣条时,身体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比如巧克力等食品,那是因为身体缺了某个或某些元素,请对照下表适当选择补剂。
前面红糖说的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简化一下蜂蜜,反正都是糖。
蜂蜜的主要成分:葡萄糖 + 果糖。
蔗糖也是葡萄糖 + 果糖,只不过需要人吃进去,分解之后才是葡萄糖 + 果糖,而蜂蜜直接就是,因为已经被蜜蜂的唾液给分解了。
以下是美国的几个牌子的蜂蜜的混合物的检测数据:
果糖: 38.2%
葡萄糖: 31.3%
麦芽糖: 7.1%
蔗糖: 1.3%
水: 17.2%
高糖: 1.5%
德国蜂蜜的检测数据的平均值:
果糖: 56.0%
葡萄糖: 44.0%
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
蛋白质 0.30%
糖 82.12%(其中蔗糖 0.89,葡萄糖 35.75,果糖 40.94,麦芽糖 1.44,半乳醣 3.10)
钙 0.006%
钾 0.052%
氟 0.007%
此外还有极少量维生素等其他成分。
总之,跟白糖、红糖一样,对人体来说都是葡萄糖 + 果糖。葡萄糖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果糖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使人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概率增加,吃多了对健康有害。
然后就有人反驳,喝蜂蜜水可以达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首先,通便的不是蜂蜜水,而是你的「果糖不耐受」,只有果糖不耐受的人,肠道吸收果糖慢,为了平衡肠道渗透压,大量水份进入肠腔,粑粑体积变大然后一哄而下。
如果你不是果糖不耐受的人,指望狂喝蜂蜜水通便的唯一结果就是:变成胖纸!
最后的话
红糖、蜂蜜、冰糖,和白糖的区别只是颜色和风味不同。其实我也蛮喜欢红糖和蜂蜜的颜色和风味,偶尔还有些商家,会做出姜汁味的红糖,想想就觉得味道应该很好。但从营养角度,这些都没有差异,它们几乎只提供能量。
我的建议是:只要不是在减肥、也没有糖尿病,偶尔喝点当饮料也无妨,但不要相信它们有神奇的「保健功能」。那就是糖,多吃有害。
什么微量元素、维生素,我不知为什么你会觉得那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成分有那么重要。科普界不是有句话吗,离开剂量谈效果就是耍流氓。就红糖、蜂蜜里面那丁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吃一口青菜就都有了,既便宜量又多,还没有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指南建议:成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降低至其总能量摄入的 10% 以下(约 50 g),如果可以,最好降低到 5%(约 25 g)以下。
所以,
痛经喝杯热水,还是挺好的。
起床喝杯热水,还是挺好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