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吵得沸沸扬扬的「血糖震荡」问题,因某赖姓心理师的言论遭到很多医师的挞伐,友人于是问我看法,其实看了几个医师的言论后,秉持就事论事,不以言举人也不因人废言的精神,平铺直叙我希望传达的正确观念。
平心而论,两方都有不尽完善之处跟只传达片面信息而不见头尾的问题,从两方脸书下的正反留言可见一斑。卫教最怕的是断章取义、引喻失义,用个人经验或专家等级意见,让民众接收到不完整的信息。
要谈论「血糖震荡」存在与否,首先要清楚知道「低血糖」的定义:
所谓低血糖,顾名思义就是血糖降低到正常值以下,正常值的定义又因人而异,若是糖尿病人,在70mg/dl以下即可诊断;若是一般人,血糖值由高浓度急速降低,即使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但产生低血糖的症状,并在摄取含糖食物后改善,都符合低血糖的诊断。有些定义空腹或运动后低于50mg/dl,无论有无症状。
(所以某人说「正常人的血糖并不容易因为饮食而出现低血糖。正常人在吃完饭后几小时出现飢饿,冒冷汗,不舒服等症状,其实就只是饿肚子」的说法是不太正确的)
因为血糖值不能用来描述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所差异。有些人血糖低于70mg/dl都没症状(Hypoglycemia Unawareness,from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有人血糖高于正常值还是出现症状,譬如原因仍待厘清的餐后低血糖症(又叫反应性低血糖,Reactive hypoglycemia)。能确定的是,「低血糖」就是一个胰岛素反应 (insulin reaction, 或称insulin shock)所导致的结果,受到以下的影响:
1. 个人体质:
先天代谢疾病、肝肾疾病、甲状腺低下、肿瘤、严重感染、胃轻瘫使吸收跟排空减缓。
2. 药物
常见于降血糖药物中的胰岛素跟磺酰尿素类 (sulfonylureas,SU)药、酒精(大量的酒精会抑制糖质新生的路径造成低血糖)。
3. 饮食
空腹太久、高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GI)食物、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高油脂高糖份的早餐亦会影响一整天的血糖波动。
4. 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血糖稳定的原因,一部分是来自肌肉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度,让肌肉使用葡萄糖当能量的效率提升,帮助血糖稳定,二是运动给人心理层面的正向帮助,有助于减少情绪性饮食。不过运动完的饮食选择就非常重要,应选择好的蛋白质食物,若因运动造成的飢饿感而暴饮暴食,反而会让血糖恶化。
5. 肠道生态系( gut microbiome)
肠道其实是我们人的「第二个大脑」,其包含的神经系统和讯号跟身体的内分系系统和大脑之间,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举例来说,远端回肠跟部分大肠分泌的肠道贺尔蒙---肠泌素(incretin),当中的胃抑胜肽(gastrointestinal inhibitory peptide, 简称GIP) 和 类升糖素胜肽 (glucagon-like peptide 1, 简称 GLP-1)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血糖浓度。GLP-1也会抑制胃部的排空 ,跟影响下视丘产生饱足感 ,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常见血液中GLP-1缺乏,所以其原理被运用作为糖尿病药物。
(笔者OS: 若这些观察到的「缺乏」,都只是「食物及环境」跟参与制作这些贺尔蒙的「肠道微菌」,互动之后的「结果」,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用什么同贺尔蒙结构的药物,而是改善食物跟微菌之间的关系)
6. 不当减重:
另外在正在进行体重控制者或糖分控制者的身上,常见的低血糖原因,就是为了节食而刻意减少营养摄取(注意,是营养而非热量),又没有同时减少口服降血糖药物及胰岛素用量、空腹过久或运动过度,当血中葡萄糖、肝脏跟肌肉内的肝糖用罄后,又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质让肝脏可以糖质新生(gluconeogenesis)。能当糖质新生原料的东西,包括乳酸、甘油跟15种生糖胺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所以蛋白质摄取足够的人,是不用担心低血糖问题的。
基于上述多种复杂的原因,加上”Diabetes Epidemic & You”的作者Dr.Kraft用一万多人经多年重复测试,发现有五种型态的胰岛素反应的研究,那么拿自己个人的血糖测试来说明「正常人不会有血糖震荡」这件事其实非常薄弱。附图为我找到最容易看懂的胰岛素类型示意图,直轴代表在喝下100克葡萄糖水后胰岛素的反应,横轴表示时间,绿色是正常人的胰岛素反应(快速反应,在进食30分钟达到高点,在3小时内恢复至基准点),蓝色代表第一型糖尿病的人(胰脏分泌胰岛素能力不足所以偏低);橙黄都是高胰岛素血症的人,上升太快且须更长时间回到基准点,糖尿病前期的人多呈这样的变化;而红色就是已诊断有糖尿病,已有胰岛素抗性而失去调节血糖能力的人了。(待续)
(https://www.headsuphealth.com/blog/self-tracking/kraft-test-hyperinsulinemia/)